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本章重点:认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解决的基本问题;认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初步了解宏观经济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发展脉络和趋势。回顾经济学的基本前提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资源的有限性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以求人类无限欲望的最大满足的社会科学。从经济学的定义可以看出,其逻辑起点是资源的稀缺,而其逻辑的终点是欲望的最大满足,也就是人的福利最大化。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思革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最早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它流行于15-17世纪的西欧。重商主义认为财富是货币,货币是金银;财富和利润来自流通领域,是贵卖贱买的结果;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奖出限入,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这些观点代表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人资本的利益,在历史上起着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进步作用。从理论上讲,重商主义只重流通,不重生产,以偏概全,其基本观点是不正确的。二、古典经济学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经济思想上的古典经济学时期。古典经济学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增加资本主义的国民财富为目的,以资本主义生产为中心,全面的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和分配。在方法论方面,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并就剩余价值的某种特殊形式(利润或地租)考察剩余价值,不仅把价值归为劳动,而且事实上把剩余价值归结为剩余劳动。古典经济学分析了工资与利润的对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利益的对立。此外,古典政治经济学还就资本积累、再生产理论、经济危机、国际贸易等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见解。在经济政策方面,古典政治经济学强调“看不见得手”即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主张全面的自由竟争和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认为国家应充当资本主义社会的“守业人”。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亚当·斯密,代表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简称《国富论》。《国富论》的发表被称为经济学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即对重商主义的革命。
宏观经济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