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通信产业经济特征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通信业的产业属性
产业划分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四次产业划分理论(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的内容:
马克卢普1962年出版“美国知识生产和分布”,第一次提出“知识产业和信息服务”概念
波拉特出版“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第一次系统阐述关于信息产业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整体框架。第一次提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概念
:
国内学者:
①广义观点:一切与信息生产、流通、使用有关的产业,不仅包括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而且包括科研教育、出版、新闻、广告、金融等。
②狭义观点:从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和公共社会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基础结构。产业结构分为两大部分: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
界定产业内容和范围的基本原则:尊重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考虑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在坚持理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有利于国际交流和比较。
我国信息产业的主要内容P31
①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
②软件业
③通信和信息传播业
④信息内容服务业
通信业范围的界定(P32)
通信业指人类依靠某种工具来解决非面对面的有距离阻隔的交往的一种活动。现代经济活动可以抽象概括为信息的制造、生产、传递和传播,以满足信息需求或附加到有形的物品上,通信业则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面临信息爆炸,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通信要求空前高涨,信息产业范围也发生不断的变化。
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多样化的通信方式以及不同通信方式的融合发展,大大拓展了传统通信业的内涵。
通信业的主导行业发生转移(邮政—电信)
随着通信产业范围的不断拓宽和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产业包含的企业种类和形式不断增加。
作为信息产业中的基础产业,通信业和信息产业的其它产业,如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以及信息内容服务业的产业关联程度越来越密切。
通信产业的产业属性
MPS 体系(建国初期):通信为生产企业服务的部份和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的部份分别属于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
SNA体系(1996年):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包括一、二、三、四四个层次),通信属于第一层次(流通、交通、通信)
信息产业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通信产业经济特征分析
生产的网络性
①产业化的通信活动是一种专门的经济活动,必须依赖于一个点线相连的有效信息传输网络才能提供全社会成员间的信息沟通。
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通信网络不断拓展、延伸,互相连接,覆盖范围越来越广,触角遍及全球,但网络性生产活动的基本特征未变。
③同其它网络产业相比,通信产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网络的统一性和互联互通性,要求技术兼容、标准统一、组织运行的高度合作。
生产的网络性—通信方式与通信网络
①邮政通信方式与邮政通信网络(信息网络、实物网络)
②电信通信方式与电信通信网络(P37信息网络)
③新兴通信企业(增值、虚拟)的出现,活跃了通信市场,充实了通信产业价值链,但无法改变网络运营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基础和主导地位,电信产业的主要问题为网络企业相关的经济问题。
生产的网络性—通信网络的外部性
①外部性(P37)
②技术外部性:纯粹由技术或其它方面关系,而不是由市场机能所产生的外部性。
③货币的外部性:生产者彼此之间通过市场产业的外部性。
④通信网络的外部性:任何一个在网用户,都会因为网络容量的扩充,其它用户加入该网络而获取更加方便的通信环境,因而提高了网络对于他自己的效用。
Law : I=E㎡ ,不同运营商的网络之间的互连互通。
产品的服务性—产品和服务
①产品:人类社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最有效成果
②有形产品:
③无形产品(服务):由人或者人操纵一定的设备,其间还可能运用某些有形的产品为他人提供的一种无形的效用的满足。
第二章 通信产业经济特征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