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案示范区八中何娅丽【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⑵了解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冼星海。⑶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2、能力目标:⑴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⑵揣摩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2、引导学生通过品词、和其他描写黄河的文章对比来感受诗歌内涵和情感。【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比较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背景音乐:《黄河协奏曲第二乐章黄河颂》、《黄水谣》,文字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教师边出示黄河有关图片边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黄河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撒热血;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二、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1、时代背景1938年末,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在除夕晚会上听了该诗的朗诵异常兴奋,连续写作六天,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这部史诗性杰作。2、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在湖北光华县。1927年在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3、关于作品: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这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三、初读诗歌,体味黄河雄壮的气势1、学生初读,提出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的字正腔圆,不认识的字小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合作,初步感知诗意2、出示有关生字,找生来读。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3、教师激情范读,学生听读,再次感受黄河的气势。4、学生揣摩情感自由练读。5、找生范读,师生共同评价,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之处。四、通过细致的品读,体味诗人的情,感受黄河的气势和代表的精神。1、品析“望黄河”部分,感受黄河雄伟的气势。(1)出示相关文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感受黄河的气势,如:可以抓信重点字词、语句、写作角度、修辞手法来体味这节诗的所蕴含的意思。(
黄河颂 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