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不能没有“五谷杂粮”如果把专业理论看作“细粮”,那么非专业的书就是“粗粮”。没有“粗粮”作为支撑,吃再多的“细粮”也不能促使教师健康成长。强调教师成长的专业化,如果只是强调教师读专业理论书籍,那么教师成长的速度未必能快。一个时期以来,关于教师成长的话题屡见报端,从专家、学者、教研员到教育行政人员,都纷纷出谋划策,以期教师成长实现质的突破,而教师专业成长的幅度,也确实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离开这一前提,什么样的教育理想都如同泡影。但纵观各路论家的要旨,除了“请进来走出去”、“青蓝结对”等传统提法外,新近又出台了“鼓励”、“逼迫”等新论调,就是鼓励、逼迫教师多看教育理论专著、多写教学反思,将教师的思维紧紧捆绑在教育这一树干上,仿佛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不能超出教育这个大框架,一切与教育暂时无关的话题免谈,一切与教育暂时无关的文章搁置一旁,与教育暂时无关的书籍禁读,这种精心预设的关怀无论用心何等良苦,都难以被一线教师真正认同接纳,更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为在过多的约束机制下,人的自我需求权利就会被剥夺,人就会沦为俯首听命的奴隶——最终依然是工具化的教师教化工具化的学生,进而打造工具化的教育。人文情调、浪漫情怀、个性差异、生命色彩等作为人的特质的东西统统成为多余!教育一旦到了这样的地步,最该引起我们的警醒。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形象地提出,学生需要“圈养”,也需要“散养”,唯如此,方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对教师也同样适用。要使教师成为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成为有灵魂有思想有大视野的人,就要努力突破狭隘的工具论,努力从“专业”的藩篱中挣脱出来,除了读专业著作之外,还要多看非专业书籍,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否则,专业的书读得再多,也仍有井底之蛙之嫌。鼓励教师动笔,也尽可能少提这样那样的限制,惯于写诗歌、散文的教师去写教育随笔,可能要比满脑子条条框框的人写得潇洒活泼富于激情,而且也少一些挖空心思的疲惫感。一些人之所以一味强调教师读专业论著,一方面对教师以关爱的名义作了并非真正关爱的干预,没有突破工具论的范畴,没有把教师当成完整的健全的人来看待,没有把教师的自我发展视为积极的人生追求;另一方面也犯了辩证法上的常识性错误,因为专业与非专业永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非专业,专业又从何谈起?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就会使人陷于盲目被动状态,人的成长就要受到制约。有人热衷于强调教师读教育理论专著、写教育随感,还在于他们把教师读专业之外的书、写专业之外的文章视为不务正业,势必要拖教学工作的后腿,长此以往,那还了得!持这种心态的基层校长占相当一部分比例。其实,管理者应该理智地对待这个问题,教师谁不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有谁因为看小说入迷而不去上课的?有谁为了搞文学创作而将学生搁在一边不管的?在种种规章制度约束和激烈的考分竞争的压力下,教师早已变得规规矩矩,谁还有机会“走火入魔”?相反,作为以精神生活为主的教师,却少有读书的时间、少有个人的空间、少有个人的见地与思想(有一部分倡导读书的校长,也不排除塑造形象工程的可能),他们的精神已渐渐枯萎,并由此而蜕化成体力劳动者了。面对这种普遍现象,恐怕没有几个人为之感伤惊叹惋惜———这才是真正令人痛心的!再反过来看,能在文学创作上搞出点小名堂的教师,他必然深知写作的甘苦,指导学生作文一定会有的放矢,他的学生必然不惧怕作文!他的学
教师成长不能没有五谷杂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