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广东省【发布文号】粤府办〔2006〕76号【发布日期】2006-11-03【生效日期】2006-11-03【失效日期】【所属类别】政策参考【文件来源】广东省广东省人才“十一五”规划(粤府办〔2006〕76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人才“十一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六年十一月三日广东省人才“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小康大业,人才为本。新的发展时期,要求广东省着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根据国家的整体部署和省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粤府〔2006〕46号)的要求,结合广东省人才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广东省人才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期(一)“十五”时期人才工作成效显著。“十五”时期是广东省人才事业取得重大发展的五年,是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大展身手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东省人才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十一五”时期人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05年底,广东省人才总量为118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34万人,技能人才657万人,,各类人才数量比“九五”期末均有较大增长。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从1999年的338万人发展到2005年的503万人。非公有经济组织人才队伍由小到大,发展到约500万人。,其中,院士53名(含双聘院士25名),特殊津贴专家4931名,进出站博士后1750名,博士约10000名。。职称结构逐步改善,2005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所占比例逾30%,技能人才队伍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例明显提高。人才在产业中的分布结构日趋合理,各类人才有序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转移,广东省80%以上科技研发人才集中在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已达27万人,技能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员比例从2000年的30%上升至2005年的34%.不同所有制的人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非公有经济人才占广东省人才总量比重约50%,与非公有经济对GDP总量的贡献呈对应关系。。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人才市场为龙头,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人才市场为支撑的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广东省共有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479家,挂牌人才市场303家,人才网站45个,人才信息计算机数据库154个。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约3300人,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中介经纪人队伍。仅2004年广东省就举办人才交流会约2000场,参加招聘的用人单位逾12万家,进场择业人才逾310万人次,实现流动的人才约53万人,表明广东省仍然是我国人才流动规模最大、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坚持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加快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分配激励和保障机制,人才管理科学化、法制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初步形成富有生机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和《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文件精神,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制定配套措施,完善干部选任制,规范考任制,推行聘任制。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开推荐力度加大,任用期、试用期制和辞职、降职、免职等制度逐步试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机制。实行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采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方式选配领导班子,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考核激励办法,试行年薪制,强化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事业单位人才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员分类管理,广东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员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度逐步推行,职称制度改革和执业资格制度的实施成效明显,积极探索事业单位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视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把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纳入人才管理范畴,将高级技师人才归入高层次人才管理范畴,享受相关待遇。以普及科技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为重点,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培养一大批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各层次、各类型教育协调发展,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
广东省人才“十一五”规划(粤府办〔2006〕76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