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佛教文化与中国地名.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李冬哲刘国旭摘要:公元前六世纪末,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本文从地名来分析佛教的思想观念、佛像人物、佛教传说、佛用器物对华夏大地产生的重要影响。关键词:佛教、佛教文化、中国地名佛教发源于印度,创始人为乔答摩·悉达多。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人们把它看成是社会上流行的神仙道术的一种,(在大城市所建立的少数寺庙主要供从西域或印度来的僧侣和商人参拜使用)汉人出家为僧者很少。西晋末年,特别是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后,战争连年不断,广大人民生活困苦,连生命也时常受到威胁,因此容易接受佛教关于彼岸的宣传,这为佛教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方便条件。从东晋至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进入全盛,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并且随着佛教的深入普及,出现许多以研究某一部分佛典为中心的佛教学派,主要有涅口、成实、三论、毗昙、地论、摄论、愣伽等。南朝的各代统治者都崇信佛教,尤以粱武帝最为突出。他曾自称“三宝(佛法僧)之奴”,四次舍身寺院,由其臣子重金赎回,并亲自登台讲经。梁朝有寺2846所,北魏末期国都洛阳有寺1367所,江北整个地区有寺3万余所。这些寺院拥有大量土地财富,并逐渐形成了相当独立的寺院经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生动的反映了这一客观现实。佛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已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和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到唐太宗时寺院数目有3716所,(《续高僧传》卷五),高宗时有4000所[1],玄宗时有4600所[2],这些佛寺都是由当时统治者赐额命名的。佛教在西藏地区的传播,源于唐朝初。唐初松赞干布提倡佛教,八世纪后逐渐形成喇嘛教(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可以说是佛教教义与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产物,是“藏”化了的佛教,它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深深打上了西藏特殊地域文化的烙印。从某种意义上说,藏传佛教乃是藏民族的根基,是形成和凝聚藏民族的主要文化纽带。[4]流传于藏族居住的其他地区和蒙古族地区。佛教自传入中国后,一方面逐渐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演变成中国化的宗教,另一方面,佛教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它在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到哲学、道德、文学、音乐、雕塑、美术等各个文化领域,在中华大地长期而广泛地存在和流传,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之息息相关。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语来源于佛教,例如世界、实际、平等、相对、绝对、境界等等词汇。佛教中存在者大最的经典,这些经典开始是有梵文和巴利文书写的,它们是佛教建筑使用的词汇。我们说“文化大革命”为“十年浩劫”,平时遇到盗贼则称为“遭劫”。再例如我们常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魔”字就是梵文的译音。还如“一刹那”,也来自梵文,其他许多日常词汇如“觉悟”、“境界”、“供养”、“大干世界”、“现身说法”、“本来面目”、“芸芸众生”等也都是从梵文而来。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社会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它真实地反映了民族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化同时也反映出民族的心态和风俗等。在语言的发展中地名的变化相对较慢它的顽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较好地保存了文化史的某些本来面目。[4]不同社会、民族,地名的构造类型、特征有差异,即使同一民族语言,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也不尽相同。每个民族都在地理名称中不同深度地留下了自己的授迹。这既是语文各异所致,也同该民族的社会、政治、

佛教文化与中国地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7
  • 文件大小133 KB
  • 时间2019-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