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十二五”规划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商品,保障地方粮食供应安全事关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适应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粮食事业全面发展,指导全市今后五年(2011~2015年)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三区三城”建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切实有效的粮食安全保障,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粮食工作的通知》、《江苏省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和《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苏州粮食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工作回顾“十一五”期间,苏州粮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确保全市粮食供应安全为中心,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初步构建了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批发市场成效卓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十一五”期间,“一市一场”的批发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相当于280万亩水稻的总产,满足了全市居民70%的口粮消费。地方储备全面落实,宏观调控和应急保障逐步完善。全面落实省、市政府确定的地方粮油储备任务和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制定了地方储备粮管理的一系列操作规范,探索了网上竞价、定向销售等方式,有效发挥了储备粮调控市场的作用。修订完善了市县两级粮食应急预案,健全了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价外补贴效应明显,粮食收购和产销衔接有效提高。切实做好夏秋粮油收购工作,制定出台了苏州水稻价外补贴政策,规模经营得到推动,全市水稻订单面积达从33万亩发展到66万亩,2008~2010年度水稻价外补贴6097万元,种粮农民增收明显,地方粮源有效掌握,国有粮企主渠道作用逐步显现。大力开展产销衔接,吸引产区粮食,满足保供稳价需要。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库点结构和产后服务重新布局。2006年至2010年,,新建中心库2个,,建成准低温仓容1万吨。全面启动低温烘干项目,加快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行业服务创新优化,“放心粮油”和“粮食银行”惠及百姓。至2010年底全市已设立“粮食银行”服务网点50个,,服务软件全面推广。设立各类放心粮店(专柜)314家,放心粮油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依法管粮全面展开,行业管理和执法监督有序推进。严格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职责,认真做好行政许可审核和原粮卫生检测,规范粮食流通统计,组织开展清仓查库。梳理确认粮食行政执法依据,市、县两级监督检查体系基本建立,常熟、太仓、吴江检测所通过国家验收。制定了《苏州市粮库管理规范》,粮库基础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一)当前粮食工作存在的问题。我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保障苏州粮食供应安全的压力和任务有增无减,且没有经历应急保供的考验,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偏小。目前的地方储备计划是2004年由省政府下达的,当时苏州的商品粮人口约625万,2009年底,苏州的商品粮人口已达1070万左右,现有的储备规模仅能维持45天的口粮消费量,与国家规定的“销区6个月、产区3个月”的标准存在明显差距。我市“两个不可逆转”决定了地产粮自给率低,年度产需平衡缺口大,对外来粮源依赖程度高的状况,而现有地方粮食储备规模明显偏小,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相匹配,调控市场的物质基础薄弱。二是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粮食仓容不足,仓储布局不够合理,不能适应市场化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储备粮管理和规模经营后粮食收购的需要,部分仓容陈旧失修、配套不齐,难于满足科学保粮的需要。加上粮食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的普及,高水分粮食入库常态化,粮食安全储存的风险很大。物流体系缺乏铁路、公路、水路的无缝对接,没有形成高效、快捷的大流通格局。三是地方国企竞争力不强。市、县两级国有粮食购销公司在资产和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多的缺陷,保供调控的能力不强,主渠道作用不明显,与其承担的功能和作用严重不符。在当前大型央企、外企等主体快速布局全国市场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快资产整合,提高竞争实力。(二)“十二五”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国内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国家整体实力大幅提高,但各种矛盾也会不断凸现,国际环境不容乐观,粮食安全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从国际粮食市场形势看,全球气候异常是今后一个时期制约粮食稳定生产,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的最主要因素。同时,人口的不断增长、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战争等情况,将
苏州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十二五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