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起源二战以后,西方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和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Macro来自希腊语,原意为“大”“宏大”,与Micro“微小相对应。宏观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以国名经济整体为研究对象2、采取总量分析的方法3、以市场机制有缺陷、政府可以弥补不足为前提微观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我调节以实现市场的最优配置。而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有缺陷的,但政府有能力运用这只“看的见的手”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4、要解决的是资源利用的问题微观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厂商从要素市场上获得生产要素,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由此,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而宏观是以国民收入(NI)决定为核心,研究现有资源为充分利用的原因和实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等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5、中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的中心内容是价格决定理论,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市场理论。而宏观的中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包括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就业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宏观经济学历经的三个阶段萌芽:17世纪中叶到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以前——没有与微观严格的区分开来建立:《通论》发表至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完善的宏观经济体系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由于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滞涨”现象,出现了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宏观经济理论<经济滞涨——指经济萧条(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Petty重农主义学派代表人:弗朗索瓦·魁奈()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亚当·斯密(AdamSmith)——提出《国富论》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马歇尔将古典经济学和边际效用论结合起来——形成:新古典经济学(以充分就业为前提,着力于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1922-1933年的经济危机,凯恩斯对传统经济学彻底否定,被称为“凯恩斯革命”,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3凯恩斯革命体现在经济理论上的革命传统经济学信奉“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储蓄永远等于投资(通过银行的作用,全部转为投资);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凯恩斯否定了伊萨定律,提出:有效需求创造供给;否定投资永远等于储蓄;否认传统的失业理论,承认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强调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对经济进行干预,才能避免经济衰退和失业。经济政策上的革命凯恩斯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否认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坚持以需求为中心,主张把财政政策放在首位,而把原居于主导地位的货币政策放在辅助地位。分析方法上的革命IS-LM模型——凯恩斯提出哈罗德-多马模型:美经济学家罗伊·福布斯·哈罗德()和爱弗赛·多马()提出,克服了凯模型侧重于短期和静态的不足乘数-加速数模型——汉森和萨缪尔森提出——克服了投资乘数的片面性,用投资、收入、消费三个变量来分析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开放条
宏观经济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