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内容包括了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断面。它写于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三年之间,最初于一九一三年八月至次年一月陆续发表在《俄罗斯言论报》上。首先说说高尔基的简介: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出生在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走向“人间”,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来自底层,自学成才,登上了文学圣坛;投身革命洪流,成了革命者。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著名短篇小说有《契尔卡什》、《鹰之歌》、《伊则尔老婆子》、《海燕之歌》等。剧本有《小市民》、《底层》和《仇敌》。1906年写成重要长篇小说《母亲》。随后写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晚年代表作是四部史诗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其次说说《童年》的基本内容:阿廖沙•彼科夫三岁丧父后,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卡什林是一个小染坊主,已濒临破产。他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甚至第三代也受到很坏的影响。“外祖父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的炽热的仇恨之雾;大人都中了仇恨的毒,连小孩也热烈地参加一份。”这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家庭。外祖父经常凶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竟把幼小的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有一次疯狂地殴打外祖母的脑袋,致使头发上的发针都扎进了她的头发里。外祖父还非常贪财,暗地里放高利贷,秘密接受典当,甚至怂恿徒工到市场上偷窃。两个舅舅则天天闹分家为了争夺财产,彼此打得头破血流;他们嫉妒阿廖沙的父母,要侵吞他妈妈的嫁妆并坑害他爸爸,把他爸爸推进冰窖里;他们参悟人性,殴打、折磨自己的妻子,雅科夫竟把自己的老婆活活地打死了。徒工“小茨冈”也是被他们害死的:他们把他当牲口使唤。有一次,他们要把一个沉重的十字架抬到墓地去,两个舅舅竟把十字架的主干放到“小茨冈”的肩上,结果他踉跄了一下,便被十字架砸死了。米哈伊尔舅舅穷极无聊,指使小侄儿把顶针拿去烘烤,然后放到老工人格里戈里的手边,本想烫老工人,没想到却烫伤了外祖父。雅科夫舅舅的儿子萨沙虽然年纪很小,但也学会了干坏事:他怂恿比他年纪小的阿廖沙把一块白桌布拿到染缸里染成蓝色,结果阿廖沙遭到了外祖父痛打一顿。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以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这一切都引起幼小的阿廖沙的激愤和狂怒,身边这些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压的他喘不过气来。但是,阿廖沙并没有被这种种黑暗的丑事和腐蚀人的灵魂的恶势力所压倒、所毁灭,他反而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自信的人。这是因为,现实中除了黑暗势力外,还有许多光明、善良、正直的人们,是他们给了阿廖沙力量、支持,使他看到了光明,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属于光明。“小时候,我想像自己是一个蜂窝,各式各样普通的粗人,全像蜜蜂似的把蜜——生活的知识和理想,送进蜂窝里。”第一个,也是最多地把蜜送到阿廖沙的蜂窝里去的人就是外祖母。在作品中,外祖母的形象可以说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同时也是最富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高尔基非常深情地写道:“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
读《童年》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