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特点:繁荣一时,二世而亡) 一、隋的统一 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隋文帝杨坚,年号开皇,史称“开皇之治”) 2、隋朝的统一: (1)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隋初的统治的巩固: (1)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结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重点) 1、开通者:隋炀帝 2、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时间:605年开始 4、大运河的规模: 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从北到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从北到南):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 5、地位:全长2000多公里,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6、意义(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7、评价隋朝大运河 积极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消极影响:劳民伤财,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因此而亡国) 8、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有利条件(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大运河?) 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隋文帝时期,国家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作基础。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中门第,不太注重才能。(采用的选官制度叫九品中正制) 2、隋朝诞生科举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3、意义: (1)政治: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2)社会: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影响: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古今考试制度对比: 相同点: 1、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 2、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取。3、考试纪律严格。 (2)不同点: 比较项目隋唐科举考试 当今学校考试科目设置偏重经书、诗赋,较脱离现实 结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考试内容偏重文科分文、理科,根本目的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以巩固统治为国家发展选拔人才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1)隋炀帝好大喜功,奢侈无度; (2)隋炀帝实行残暴的统治,屡次发动战争,徭役兵役沉重,社会矛盾激化。 (3)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2、起义:首先在山东地区爆发,迅速蔓延到全国。 3、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害,隋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重点) (一)唐朝的建立 1、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二代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的统治): 1、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唐太宗的统治措施、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思想上: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2)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 (4)军事上(民族关系):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著名人物——房谋杜断: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最著名谏臣:魏征 2、贞观之治的表现(影响):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二、女皇武则天: 1、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 (1)政治上: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政治上: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学生。 (3)经济上: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农业。 3、评价: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1、出现时间:唐玄宗前期(年号为“开元”) 2、治国措施(出现原因): (1)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姚崇、宋璟) (2)实行一系列改革措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