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把给孩子转学想得太简单了春节归来,好久不见。这些日子,辗转5个城市,7500公里,见朋友,走亲戚。其中不少熟人已经有了孩子,有的刚学会走路,有的已经上了小学。小孩子可塑性最强,去年还在四处胡闹,今年就有了成年人的影子。我记忆力不错,见过一面的人不容易忘掉,朋友家的孩子一年比一年成熟我也看在眼里,替他们高兴。不过也有例外的。有个印象中很活泼的孩子,8岁,去年还生龙活虎,今年发现他像换了个人,缩在角落不言不语,眼神躲闪,散出难以名状的呆滞感,像是什么人把灵魂链条剪去了,留下一层躯壳。我想和他聊聊,但他的神情与动作,总让我控制不住想起纪录片里循环播放的,生活在草原上极易受惊的羚羊。仔细一打听,恍然大悟:孩子半年前转学了。孩子的父母提起这事,至今仍十分不解。只是搬家换个城市,转个学而已,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性情大变。这勾起了我十几年前一些不愉快的回忆。,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印象中,我转过两次学,一次比一次痛苦,一次比一次难以接受。与家长常说的“小时候胖不算胖”、“小孩子没有腰,长大了才有”相同,成年人会在潜意识中将孩子当作另一种生物来对待,这使得相当一部分父母把孩子的抑郁视为矫揉造作,把孩子的诉求视为无理取闹。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对转学的极力反抗,多半只会换来家长的漠视,或不痛不痒的安慰罢了。我第一次转学是在8岁,小学三年级。转学原因十分正当:师资力量太差,差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再这样下去,整个人都要废掉。于是父母联系了50公里外另一所相当不错的私立学校,学校同意接收。这实在是一次没有任何吐槽点的转学,一切都顺理成章,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只是时隔近20年后我再次提取那段转学的记忆,充盈脑海的不是朗朗读书声,而仍然是撕心裂肺的哭号。那真是一段灰暗的日子。熟悉的老师、要好的玩伴在一天之内全部崩塌,从此再无联系。一切珍视的东西悉数毁灭,这对于一个心理调节机制尚未健全的8岁孩童来说,足够留下刻骨的伤痛,以至于这段经历在20年后我的记忆中仍未有丝毫褪色。如果以成年人的世界作类比,转学相当于工作单位在自己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将你强行调岗。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事、琢磨不透的Boss,这些都需要巨大的精力适应。成年人尚且忐忑,更不要提8岁的小孩子。而更加残酷的真相,是成年人工作环境不顺心,尚且可以选择离职,在家修养一段时间,但面临学习环境巨变的孩子们则毫无选择余地,不论结果如何,只能听从家长的安排,逆来顺受。,对家长意味着什么?先要明晰一点:目前导致孩子转学的最主要原因,来自于孩子家长工作地点的变化。比如从小县城搬家去北京,或是从杭州举家迁徙到上海。我的公众号读者背景比较复杂,有年轻人、中年人,有学生、也有家长。但不论如何,一件事是毋庸置疑的: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都定居在同一座城市。更好的工作机会,或是对另一个城市氛围的向往,都有可能让你背起行囊,踏进南下或北上的列车。城市的更换,独身一人时并没有太大问题,说走就走便是;在谈了男女朋友之后会稍微麻烦些,有异地恋的困扰;如果已有孩子,就不得不与家长一同前往新的城市,转学在所难免。不要误会,我绝对没有批评这种现状的意思,相反,人口流动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几十年前,父辈的工作是分配的,除去军人等少量工种外,大部分人的生活都会限定在同一个城市。现代人不同,更加崇尚自由,我们有权
有些家长,把给孩子转学想得太简单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