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颐和园》教学构想.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颐和园》教学构想
“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颐和园》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按参观顺序,叙述了游览颐和园的经过,描绘了颐和园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感情。我们要通过讲读,让学生感知公园的美丽,把握观察的顺序,体会文章的韵味,临摹课文的章法。
一、看图学文,感知美丽
这篇课文包括三幅彩图。在教学时,我们要把插图也当作教材,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彩图,从彩图导入课文,再图文结合,理解课文,让学生感知颐和园的美丽。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尝试。
一是用图导入课文。第一幅是长廊的景色,第二幅是万寿山景色,第三幅是昆明湖景色。在教学时,我们应先指导学生观看这三幅图。使学生对颐和园的主要景观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再指导学生观察长廊、佛香阁、排云殿、石桥的景色,使学生对颐和园美丽景色产生一点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兴趣,为讲读课文做好铺垫。
二是图文结合,讲读课文。彩图和课文分别用画面和文字表现了颐和园的美丽。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用彩图导入课文,还要用学文来加深对彩图的理解。比如,我们在讲读第3段时,可以这样问学生:这段课文写了哪两处景物?(佛香阁、排云殿)你能在图上指出哪是佛香阁,哪是排云殿?再让学生把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三是看图复述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顺序,为了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整体的了解,我们不妨指导学生看图复述课文。可以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基础上,一边看插图,一边复述课文。学生能把三幅彩图的意思连在一起说出来了,对课文也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四是看图想象。第三幅彩图,画的是冬天昆明湖的景色,石桥、石狮、宫殿上面都盖着厚厚的白雪;湖面上结着冰。在这里,我们不妨让学生想象一下,到了春天、夏天,昆明湖的景色又会怎样呢?我们要启发学生把想象的内容说出来。
二、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不妨这样去尝试。
一是理清观察的顺序。我们在教学生初读课文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用笔画出景物的名称,再让学生写出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大门——长廊——万寿山——十七孔桥——小岛),通过这样练习,使学生知道,作者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这篇课文的。
二是注意观察点的转移。课文第3段写:“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里要给学生指出,这是作者从下往上观察的。而课文第4段写:“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在这里,我们不妨问学生:此时,作者的观察点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变化?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观察点是从上往下,再往远处眺望的。
三是了解课文的整体安排。课文第一段是写总的印象,包括两点意思:1、颐和园是个公园,地点在北京;2、颐和园的特点是又大又美。课文第2至第5段,按游览顺序,依次写出了各处的美丽;最后一段课文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的感情。
三、讲练结

《颐和园》教学构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kisuamd347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