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析李白《北风行》.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析李白《北风行》

熊笃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进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据《资治通鉴》载:天宝九年冬,“安禄山屡诱奚、契丹,伪设会,饮以莨菪酒(毒酒),醉而坑之,动数千人,函其酋长之首以献,前后数四。”天宝十年八月,“安禄山将三道(幽州、平卢、河东)兵六万以讨契丹,以奚二千为向导,过平卢千余里。……奚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十一年三月,“又发蕃汉步骑二十万击契丹,欲雪去秋之之耻。”李白于天宝十一年(752)十月北游幽州(今北京及河北北部),了解到安禄山为邀功而轻启边衅,连年穷兵黩武,以致民瘼深重,不堪其苦之状,便以悲愤之情写下此诗。诗中通过幽州思妇对阵亡丈夫的悲痛思念和哀悼,强烈地控诉了不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巨大苦难。
全诗分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极写幽燕边陲的风雪严寒,为后面的思妇出场抒情、渲染烘托出一种愁惨孤凄的环境氛围。开篇伊始,诗人就浮想联翩,运用了一个浪漫奇特的神话传说来起兴:“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烛龙是古代神话中司冬夏及昼夜的神,传说它人面龙身而无足,栖息在极北连太阳都照不到的寒门;靠它衔烛照耀,以眼的开合来分昼夜,以吹息分冬夏。(见《淮南子·地形训》)它的眼睛放射出光芒,就象早上太阳照耀着大地。两句起兴为第三句发问反衬:远在北极的“寒门”,虽然照耀不到,尚有烛龙眼睛光辉代替;可幽州一带还不是北极,为何日月光辉却照不到这里,唯有北风呼啸怒号、从天而降呢?五六两句再以高度夸张写鹅毛大雪漫天飞舞的情景。“燕山”,在今河北蓟县东南,东经玉田、丰润,直达海滨,绵亘数百里。“轩辕台”,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这两句夸张状雪,大气包举,雄盖宇宙,意象飞动,比喻新奇,直可“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文心雕龙·夸饰》)难怪它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句。这段日月无光、天昏地暗、风雪交加、凛冽酷寒的环境描写,既是触发思妇愁肠百结的媒介,又是思妇心境悲凉凄怆的象征。
“幽州思妇”,以下十四句是第二部分,写战争给思妇留下的孤独凄惶的痛苦和绵绵无尽的怨恨。其中又分两层含义:前四句写思妇倚门翘首、望眼欲穿的思念;后十句则写她得知丈夫战死,面对遗物白羽箭的悲恸怨恨。诗人特地点明
“十二月”,以突出一年之末,腊月年关将到,思妇渴望家人团聚,然而征人却依旧杳然不归的特定情境和焦灼心情。“停歌罢笑双蛾摧”,正说明在此之前,她虽然思念,但还抱着乐观的希望;而今已到腊月年关,眼前混混沌沌的朔风大雪,使她那颗敏感的心愀然紧缩,对丈夫的挂念、相思、渴望、焦灼,担忧等各种情绪,在她心中翻腾,于是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停歌”、“罢笑”、“双蛾摧”(蛾,蛾眉;摧,悲痛)、“倚门”、“望”等一系列动作表情,正是她那内心复杂感情的外化。“望行人”潜台词也很丰富:不仅由眼前风雪中行人的艰辛而联想到远在“长城”的丈夫更加“苦寒良可哀”,而且包含“望”断“行人”,最终也无丈夫的身影,因而更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也许是从“行人”那里得

析李白《北风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ohghkyj83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