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上海实习报告篇一:上海苏州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专业建筑设计班级建设1302学生姓名徐增奇学号130**********年10月29日上海苏州实习报告第一天我们参观了留园、拙政园和苏州博物馆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拙政园的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主要建筑有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留听阁、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馆等。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为江南园林的典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园内有蜿蜒高下的长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型代表。与拙政相比,留园虽然小,但他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我们还考察了苏州艺术中心金鸡湖景观,金鸡湖景观设计的核心内涵有二:一是表现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二是力挺一个现代化国际都市的建设目标。景观设计在尊重苏州传统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将旧城与新城、商业与娱乐,生活与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在苏州的新城与旧城之间建立连接过去与未来艺术与建筑、山体与水体、城与乡,本土与世界的象征性链接。我们到上海的第一站是外滩,到的时候天色已暗,高楼都已在灯光的包围下争夺路人的视线,谁都无法抗拒。在一群高大的建筑中,最亮眼的当然还是地标性建筑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不过宝塔形的经贸大厦也一样吸引人们的眼球。不管是人们已经成为上海印象的东方明珠还是新近拔地而起的上海中心大厦都一样给人留下上海这个生机勃勃的繁华都市的深刻印象。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1933老场坊。1933老场坊原来是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改成创意产业集聚区后继承了原有的结构体系和空间关系,由于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质,赋予了其独有的魅力。整幢建筑风格朴实无华,大气而不张扬,只有仔细观察,才能从它似乎不经意的精美装饰细部中,感觉到当初设计师的匠心独运见证废旧的工业老厂房如何脱胎换骨的建筑正在这个艺术觉醒的时代重获生机。在上海,我们还参观了上海博物馆和世博中国馆——东方之冠。中国馆:四根巨柱撑起东方之冠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造型亮点:充满中国元素,同时满足功能需求。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上海博物馆的平面布局,分开放区、库房区、学术区、科研区、管理区、设备区等6个区域上海,现开设12个专题陈列室,展示的珍贵文物以青铜器、陶瓷器、书画为其特色,此外尚有钱币、玉器、雕塑、查印、少数民族工艺等。上海博物馆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查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在最后一天,我们从留宿一夜的乌镇出发去南浔,进入古镇并没有感到和其他的江南古镇有什么区别。一眼看上去的建筑风格和之前去过的宏村差不多。走到某大宅后院,赫然发现眼前翻天覆地。只能感叹这另类的中西结合。记忆中还剩下关于这座古镇的就是在南方很少见的四合院似的建筑,据说是因为主人喜欢藏书,院子可以拿来晒书。果然建筑的样式还是得首先考虑功能性。参观实习总体感悟这次参观实习,虽然时间很短,过程有点曲折,但达到了开阔眼界、补充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重目的。通过这次到上海和苏州的调查实习发现我们的设计太过于肤浅和不够大胆创新,而上海和苏州的很多建
苏州上海实习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