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条件和思想来源
康凤云(武汉科技学院社科系副教授,邮政编码 430073)
摘要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关系到认识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体系、逻辑结构、主要特点和理论特色。在已有的研究中,对此虽然有所涉及,但是,并未进行专门的、重点的讨论,因而就不能对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条件和思想来源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予以理论体系的定位,讨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其他重要的系列问题也就缺乏逻辑起点和厚重感。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提供了思想养料,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源头活水;邓小平科学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依此判断中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邓小平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折和当代世界发展的浪潮,紧扣时代主题解证中现代化理论形成的时代条件。
关键词邓小平现代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
任何一个理论形态的出现,总不会从天而降,总是要依凭既定的前提,借助已有的条件。这既定的前提和已有的条件,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理论,依然可以指导理论创新,使已有的理论原则、内容和体系得到推进;一是理论探索上的挫折和教训,成为新的理论探索的起点、借鉴和依据,使新的理论研究、概括更准确、更精辟、更深刻。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如此,列宁主义的产生是如此,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也是如此。任何一个理论形态的出现,总不会是政治家、思想家的主观臆想,总是要依据时代的要求,回应实践的挑战。任何时代的主题,总是理论创新的主题;任何实践中涌现出的新问题,总需要理论解答。时代精神的精华,总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内涵;生动、广阔、富于挑战性的社会实践总能给予理论发展的契机,成为理论前进的动力。邓小平理论在当代中现代化理论同样是如此。
因此,考察和分析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必须关照其理论条件、历史条件和时代条件,并厘清覆盖在其间的思想来源。理论条件,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生成提供了起点和思想养料;历史条件,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生成提供了参照系和源头活水;时代条件,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生成提供了理论主题和加工素材。笔者看到,在已有的研究中,对此虽然有所涉及,但是,并未进行专门的、重点的讨论,因而就不能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和思想来源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予以理论体系的定位,讨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其他重要的系列问题也就缺乏逻辑起点和厚重感。
一、理论条件: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提供了思想养料
理论借取
在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出世以前,已经有现存的极富社会影响力的现代化理论,如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和近代资产阶级的现代化理论。有的是新的理论探索的起点和指导,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现代化理论;有的则是新的理论研究的借鉴,如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的现代化理论。应该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现代化理论,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对于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现代化理论有批判,有吸收,有扬弃,是同近代资产阶级现代化理论相区别、相对立的理论体系。但是,近代资产阶级现代化理论在近代以后,又有新的发展,又有新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迁朝着现代化方向演进的学说,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的条件、动力、途径和规律,它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研究资本主义的历程、经验与教训,预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取向、道路和规律的科学总结中形成的。它扬弃了近代资产阶级学者“西化”的理论立场,将社会现代化运动放置在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全球范围内进行整体审视和科学解析。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现代化运动蕴涵于社会内部,是社会自身发展的变革要求的必然产物;现代化运动的兴起,是以十八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社会观念的现代化为先导,以人的现代化为载体所引起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根本性转变,进而引起社会生活全面变革的过程,它不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阶段性交替,而是一种革命性跃迁,是一种新的社会文明产生的过程;资本主义只是开拓了社会现代化的道路,但是,人类历史的发展,并不止于这一历史阶段,从社会发展终极目标来说,它也只是一种过渡的阶段,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的和最终的结果。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的“序言”中写道:“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0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如何认识社会现代化运动呢?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
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条件和思想来源理论条件条件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