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本单元上起原始社会,下至明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囊括了整个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相辅的特征。
,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模式。
,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中国古代手工业具有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特点。
、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主题 1 “三农问题”、立国之本——中国古代农业
近年各地高考关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统治者的重农措施及影响。如2012年新课标高考有4道选择题;2011年新课标高考有4道选择题及1道非选择题;2010年新课标高考有2道选择题等。
认识小农经济
(1)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3)小农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4)封建政府为了保证财富,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1)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等生产资料,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2)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以后的社会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古代经济(封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3)由于经营规模小,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常破产流亡,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本热点主要包括各个时期农业发展在生产工具、耕作方式、精耕细作等方面的基本线索和特点,各个时期统治者发展农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及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复习备考时,一方面要从生产工具、耕作方式、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四个方面归纳秦汉、宋元及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时代特点和影响。另一方面重点归纳先秦、隋唐、明清等时期统治者的重农抑商的措施及其影响。
【典题例证1】(2012·浙江文综·T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解析】选C。“殖至三百顷”“资至百万”等信息可见A符合题干信息,不可选;材料中可见庄园经济生产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各方面,而且有“闭门成市”这样的表述,可见B不可选;草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题干材料中也没有涉及民间集市的表述,因此C符合题意(注意:不可错误理解“闭门成市”为民间集市);材料涉及多领域的生产情况,D不可选。
【世纪金榜】(江苏专版)2014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配套课件 新人教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