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教学设计临漳县第六小学陈玉芳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自学生字词2、理解诗的大概意思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用思想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教学重点: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母爱是伟大的,是令人感动的。我们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母亲而感到骄傲、自豪与幸福。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诗客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无数母爱名篇,更是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二、解诗题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郊的《游子吟》,现在就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板书:游子吟孟郊)注意:“吟”右半部是“今”不是“令”,你觉得“吟”和哪些字很容易混淆写错。(“怜”齐读课题,提醒“吟”是前鼻韵。再读一遍。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游子”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称为游子?“吟”又是什么意思?“游子吟”是什么意思?)3、课前同学们通过预习和查找资料,有谁能帮助他们?给你的同学以满意的回答。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吟:就是吟诵,吟咏的意思。 游子吟:就是出门远行的人的吟诵、吟咏。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与歌曲相似,指轻轻地哼唱。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如:《暮江吟》《石灰吟》等。三、知诗人孟郊:唐朝著名诗人,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他从小刻苦攻读,可是多次考试落榜,直到40多岁才做了一个县官,诗人想到自己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儿时的苦读历历在目,母亲油灯下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于是写下了这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游子吟》。这首诗相信大家早已会读了,现在就请同学一起再来读一读。四、明诗义1、请大家仔细观察插图,听朗读(播放课键录音出示课键插图)2、同学们,你们读着这首诗,听着这首诗,看着这幅插图的时候,眼前会浮现怎样的情景呢?3、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4、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些词应重点理解?理解了这些重点词之后,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请大家自学古诗,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同桌学,还可以小组一起学。5、小组交流自学。6、课堂小练。学习一、二句慈母:母亲游子:出门远游的人,指儿子。母亲拿着针线在昏暗的油灯下,正给准备外出的儿子缝制衣服。同学们,古时候没有电灯,用的是油灯,灯光非常昏暗,而母亲却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着衣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母亲缝衣的艰辛、母亲对儿子的爱)学习三、四句:临行:临走之前。意恐:担心。迟迟:很久。归:回来。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一些。古代民间有一种风俗,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要为他做衣服,针线一定要缝得密密的,这样出门的人才会早早归来。母亲为什么要把衣服缝得密密的,她担心什么呢?(迟迟归)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母亲对儿子的爱)齐读1—4句,你体会到了什么?(母爱板书:母亲爱儿子)从哪些
《游子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