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与创新的调和—姜夔的《续书谱》2011-9-1709:36|发布者:书法屋|查看:564|评论:0摘要:复古与创新的调和—姜夔的《续书谱》靖康二年(1127),金兵南下,宋室崩溃,康王赵构即位南京(商丘),是为宋高宗。后皇室南迁临安(杭州),继续传位一百五十二年,是为南宋。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政治上儒弱,思想上专...复古与创新的调和—姜夔的《续书谱》靖康二年(1127),金兵南下,宋室崩溃,康王赵构即位南京(商丘),是为宋高宗。后皇室南迁临安(杭州),继续传位一百五十二年,是为南宋。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政治上儒弱,思想上专制,艺术上保守。所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书坛笼罩着一股“复古”气息。宋高宗赵构著《翰墨志》,对北宋书法的创新倾向基本采取了否定态度。少数顽固派乘机大低苏、黄等,南宋书坛出现了“作字既无法,而论书之法又常过”(宋董逌《广川书跋·唐经生字》)的混乱局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南宋著名书家、诗人姜夔撰《续书谱》,“托古人衣冠”,对书法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姜夔(约1155一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书法家。一生淡薄功名,优游山水。著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所著《续书谱》,在南宋书坛一枝独秀。《续书谱》可以说是一部纠偏、调和之作,书中对当时流行的言必称“古法”现象提出了委婉的批评,重新揭集了长期受压制的创新主张,为书法艺术的发展重新绘制了蓝图。该书卷首总论指出: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道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炙。这里显然是意欲对北宋的“不践古人”、“自出新意”式创新和南宋赵构提出的“详观点画,以至成诵”(《翰墨志》)式复古做出某些调和。针对南宋朱熹等提倡的“须如端人正士”的写字法,姜夔提出: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颜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证也。姜夔还指出,汉字的造型,各有各的形态,“柬”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體”字之大,“朋”字之斜,“党”字之正,“千”字之疏,“寓”字之密,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笔画多者宜瘦,笔画少者宜肥,应该各尽字之“真态”,不可以“私意参之”。欧、虞、颜、柳乃至徐浩,都有偏执一端、对文字造型强作人为“改造”的痕迹,所以他们的书法无复魏晋飘逸之气,未能尽书法之美。姜白石此处观点,全取材于米元章,他对唐人的批评,口气也与米氏如出一辙。很明显,他这里取瑟而歌,目的在规复北宋书家的“自由”、“自然”创作主张。在“用笔”一节中,他又借机对唐代楷法提出批评,指出欧阳询“结体太拘”,颜、柳结体异于古人,“用笔复溺于一偏”,“数百年间人争效之”,“字画刚劲高明,固不为书法之无助,而晋、魏之风轨则扫地矣”。宋高宗论书,主要否定北宋诸家,姜夔则主要矛头对准唐人,这里我们依稀可以感觉到两种主张在暗中较劲。虽然两家各说各的,却都是有的放矢,不为虚论。在“临摹”一节中,姜夔对南北宋书坛一直争论不休的“摹古”问题作了重新定位。(来源书法屋:,他充分肯定了摹古的重要性,并对摹古派有关学古的技术主张、要求一一列出,加以认同。但同时,他又引唐太宗《王羲之传论》中语,对摹古派间接提出了批评,指出:摹书最易
复古与创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