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浮士德精神摘要: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是歌德倾其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史诗性巨作。全书的主线是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以及他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浮士德精神”包括追求理想生活的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敢于否定一切丑恶事物与错误思想的否定精神;肯定人生的积极意义,以实际行动投身实践的创造精神等。浮士德可以说在个体上是一个“我”,但在精神上却是渴求“小我”与全人类的“大我”相融合所代表的整个人类的奋斗史。本文将通过联系《浮士德》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歌德的思想来解读“浮士德精神”,并探求这一精神的意义。关键字:浮士德精神;悲剧;追求;意义人类文化的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人类精神的历史,精神造就了人类文化。而“浮士德精神”便常用来概括十九世纪德国的文化精神,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伟大的歌德,他的巨作《浮士德》把十九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形象化地描绘出来,可以说《浮士德》是人类精神的史诗性写照。因此“浮士德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它就远远超出了诗剧《浮士德》特殊的文学性,特别是超出了其主人公浮士德的个别意义,而获得一种绝对超越的意义”。叶廷芳,王建主编,《歌德和席勒的现实意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69页下面将借助原作具体分析浮士德精神。浮士德精神的核心在《浮士德》的“天堂序幕”里,歌德借“上帝”之口指出,阻挠人们向善的,并非是人的过失,而是人的不行动。“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欢绝对的安闲;因此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上帝认为,人在努力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犯许多错误,这并不要紧:“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使,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同上,第4页,而存在于人们中间的真正的恶是“贪图安逸”,而行动就等于向善。正如歌德一开始通过上帝的言谈所表明的那样,浮士德人生观的中心无疑是要做一个有为的人。浮士德的一生是在不断的行动中度过的,他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以及其它事业的活动,行动是浮士德一生中可以确定的、不变的规律,它是浮士德精神最根本的、主要的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说,“投身到时间的洪涛之中,投身到世事的无常之中!不管安逸和痛苦,不管厌烦和成功,怎样互相循环交替,大丈夫唯有活动不息”[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在作品中,浮士德一生有五个奋斗阶段:他先是否定了死气沉沉的书本知识,意识到人生意义在书斋之外、在自由的求索中;接着是对感官和爱情的追求,在品尝爱情的醇美中酿出苦酒;然后是对权势的追求,他有政治抱负,却为腐朽的封建王朝服务;再然后是对美的追求,他狂热地追求古典美,却依旧只能得到夭折的结果;最后是对事业的追求,浮士德由于替那个息了内乱,在海边获得了一块封地,他在这里实现他填海开荒的伟大理想。当时浮土德已经百岁、双目失明,仍然操劳不息地指挥工作。在为人而不为己的改造自然的宏伟事业中,他方始感到人类生活的真实意义。在他一生的追求中,他似乎永远得不到满足,在行动的道路上永远达不到目的地,浮士德的悲剧性就在于此。但是,浮士德也许就是因为在悲剧的行动过程中,在永恒漫长的时问历程与无限的空间中发现了一个真理:人的存在体现在他的行动中
浅析浮士德精神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