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广角:风筝诗话历代咏风筝诗很多。唐代高骈《风筝》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描写晚风吹风筝竹哨发出动听的声音。鲍溶《风筝》“何响与天通,瑶筝挂望中。彩弦非触指,锦瑟忽闻风。”描写风吹风筝上金属片或瓷片细链撞击的声音。李商隐《燕台诗》之三中“西楼一夜风筝急”也是写晚上风筝声。司空曙《风筝》“高风吹玉柱,万籁忽齐飘。飒树迟难度,萦空细渐销”诗,把风筝在晴空鸣响的声音和飘飞的形态写得很传神。 宋代王令《纸鸢》“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写的是儿童仰面看高空中似鸟飞翔的风筝壮观情景。清代孙枝蔚《纸鸢》“未到清明节,常时见汝稀。因风初有势,向日哪能飞。小鸟虚遭吓,群儿肯早归。退身须作计,雷雨正多威。”写风筝高飞能吓鸟,借咏风筝讽刺一时得意的小人。后两句更是点睛之笔,警告别“雷雨正作威。”袁枚《纸鸢》“纸鸢风骨假棱山曾,蹑惯之霄自觉能。一旦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与孙枝蔚诗有同工之妙,讽刺得势小人更是入木三分。清代徐天球《风筝》“谁向天边认塞鸿,但凭一纸可腾空。任他信风东西转,百丈游丝在掌中。”把飘飞的风筝比作塞外传书鸿雁,充满浪漫意境。画家吴友如在《清明放风筝》画上题诗:“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描写风筝飘飞在空中的情景。 几位诗人写断线风筝很有趣。女诗人陈长生(秋谷)《春日信笔》“软红无数落成泥,庭草催春绿渐齐。窗外忽闻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和另一位女诗人骆绮兰《春闺》“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都是写断线风筝,寄情寓意趣味无穷。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五十一回中借薛宝琴咏《钟楼怀古》“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笑他人嘲笑频。”前一首是断线风筝诗谜,后一诗谜底亦是风筝,寓意很深刻。 清代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桃杨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放飞风筝,也是放飞愉快的心情。(田禾)鸢飞蝶舞喜翩翩——风筝诗话(张百三) 春回大地,风和日丽,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当你举着风筝,来到郊外,眼看它扶摇直上,高入云霄,定会感到无穷乐趣。正如我国当代著名学者邓拓的《纸鸢》诗所云:“鸢飞蝶舞喜翩翩,远近随心一线牵。如此时光如此地,春风送你上青天。”纸鸢是风筝的原名。“风筝”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是高骈镇蜀时用以寄意而题有《风筝》一诗。但“风筝”之名并不通用,宋人、明人做诗仍喜用“纸鸢”称之。至清代“,风筝”之名才广泛使用开来。风筝,还叫过鹞子、风鸢、纸鹞等名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风筝的国家。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公输般就曾经“削竹为鹊,成而飞之”。此外,还有“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的传说。人们通常认为,这木鸢便是风筝的雏型。但也有人认为木鸢并非风筝的祖先,因为它是无动力的滑翔飞行器,而并不是以牵引为动力的飞行器。又据《稗史汇编》记载,我国最早的风筝是汉代韩信所制造。尽管上述说法并不相同,但都足以证明,风筝的问世至少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五代时,李邺别出心裁,在纸鸢上安装竹哨,腾空之后,迎风作响,声如筝鸣,故称风筝。唐代诗人高骈听了这“空中仙乐”后,写了一首《风筝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
风筝诗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