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案主备:庞志荣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旨。3品味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重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语句,品味优美语言。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余光中先生于2002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家把它读一下:(投影)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主要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就让我们共同来走近他。(二)作家简介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空间”,涉猎广泛。他的诗和散文多以抒写乡愁和思乡之情为主。他的散文雍容华贵。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注重散文的容量与弹性,他探索散文变革的丰富可能性,同时也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现在还能背下来么?(引导学生背一下,同时投放课件)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小时候 邮票 母亲 亲情长大后 船票 新娘 爱情后来呵 坟墓 母亲 亲情而现在 海峡 大陆 乡土情、爱国之情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投影标题)(三)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1、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分析题目中“冷”的妙处。“冷”有两层含义:(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2、作者通过冷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请找出你认为能够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做简要分析。如:1、第一自然段“那一片土地”,是指大陆。“二十五年”指作者离开大陆已有二十五年。(注意课后所标注的写作时间)孺慕之情:小孩子仰慕母亲的感情。第一段,“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安慰孺慕之情。”中,要抓住“久违”、“牵连”、“分担”、“孺慕”等关键性
听听那冷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