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如何写课例研究报告.ppt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4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如何写课例研究报告
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总监
研究员
周卫
2008年6月
1. 课例有哪些类型?
问题呈现型
经验分享型
理论验证型
教师成长型
1. 课例有哪些类型?
问题呈现型
经验分享型
理论验证型
教师成长型
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学科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设法找到恰当的理论和策略来解决问题,以问题唤起反思和变革的行动。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落实 ----《爷爷一定有办法》语言教学实践活动课例研究
背景:
1、北海幼儿园是北京市示范幼儿园.
2、幼儿园正在开展的课题是“师幼互动中老师应答适宜行为的研究”,有课例研究的热情和基础。
3、参加研修活动的有该园柳茹园长,保教主任,6位老师,执教老师王鑫,西城2位教研员沈心燕,左晓静和周卫研究员.
4、教学内容是讲故事,《爷爷一定有办法》.
《爷爷一定有办法》故事梗概
作品用重复而有节奏的语言,生动地讲述了加拿大小镇约瑟一家的故事:
小时候,爷爷为约瑟缝了一条方格毯子。约瑟渐渐长大了,毯子变得老旧了。妈妈说,“约瑟,看你的毯子,又破又旧,真该把它丢了。”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爷爷拿起毯子,翻过来,又翻过去,又拿起剪刀喀吱喀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一件奇妙的外套. ”……
故事线索:毯子——外套——背心——手帕——钮扣
——最后约瑟把这些材料写成一个奇妙的故事.
第一轮实践(4月1日),教师的原经验
活动目标:
1、喜欢阅读故事,能预期故事的内容;
2、尝试在操作体验中,理解故事的主要意思.
教学诊断: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看图说话,填空式问答,语言教学变得机械而乏味。孩子只能被动回答简单的句子和短语.
教师讲第二幅图(外套变背心)片断:
?:“约瑟长大了,神奇的外套怎样了?”
da: “缩水了,”“头穿不进去了。”
?:“妈妈怎样说?”
da:“妈妈说把它扔了吧.”
?:“爷爷有什么办法?”
da:“爷爷把他剪了剪,缝了缝,做了件背心。”
?:“为什么说爷爷有办法?”
da :“他能废物利用。”
2、教师试图通过在纸上剪一剪、画一画,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明白勤俭节约的道理、但由于美工操作脱离故事情景,结果变成俩张皮。
操作结果:背心——一条裤子和一条裤衩(一顶帽子)
3、故事最终,钮扣丢掉了,约瑟很伤心,老师问小朋友有什么好办法?
小朋友答:拿布再做;打工挣钱;拿钱再买;我把它变成一颗珍珠。
老师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办法。
研究者对第一轮实践的评价
割裂故事内容的问答,脱离故事情节的操作,使小朋友并没有真正理解故事的内容,更谈不上从中受到什么教育了。
在第一轮评课环节中,我发现一种现象,老师们热衷于具体教法的改进。怎样将美工操作与语言教学相整合?哪些地方适合师幼互动?老师如何应对才恰当?但却很少关注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挖掘。而脱离开语言教学的内容和本质,,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第二轮课堂教学程序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幼儿活动
-、新课导入
二、师生一同讲故事
三、表达多元体验
教师利用PPT,介绍故事书封面,作者\故事主人公
1、教师边操作,边讲述三段故事:毯子—外套—背心
2、教师边操作教具,边引导幼儿创造性复述故事结尾:背心—手帕—钮扣—最后写成一个奇妙的故事。
3、教师让幼儿分角色配乐讲故事.
师问:你觉得这个故事有意思吗?哪儿有意思?为什么?
幼儿读故事名:“爷爷一定有办法。”
小朋友尝试分角色复述,理解故事结构。
几个幼儿已能完整地复述一段故事,有2个小朋友,始终坚持要把旧背心变成小裤衩。
“我特别喜欢爷爷翻过来翻过去,我奶奶就不这样,上来就剪。”
“我喜欢爷爷肯动脑筋,总会想出好办法。”
“我喜欢故事的结尾。特别有意思.”
第二轮实践(5月27日)教学过程
活动目标:
1、通过师幼合作讲故事,多种感官参与,让幼儿在听的记忆、听的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创造性地复述分段故事结尾。(语言发展)
2、培养阅读兴趣,鼓励儿童表达各自对故事的多种体验。(情感体验)
3、在问答互动中仔细聆听,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只要肯动脑筋,就一定会有办法。”(互动交流)

如何写课例研究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机械CAD论坛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1-10-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