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窗体顶端1、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2、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3、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4、(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5、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6、唐代自开元以后,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并有专印的是(中书省)。7、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8、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9、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0、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11、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窗体底端二、判断题窗体顶端1、中国古代君主独裁下的封建官僚行政体制萌芽于秦朝时期,初步形成于西汉时期,至东汉开始在全国统一确立。(错)2、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错)3、汉武帝末年,自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者往往为掌军国大政的实际丞相。(对)4、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对)5、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错)6、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管理和任免,边防、兵备布置,出纳军事密令等。(错)7、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错)8、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错)9、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对)10、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对)11、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对)窗体底端三、名词解释1、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2、中朝官:又称"内朝官",与以丞相为首的正式职官系统的"外朝"相对应,由宫廷内供皇帝差遣的侍从性质的文武官组成。总的特点是无定职、无定员、无官署,主要任务是在皇帝左右任护卫、陪从、处理文书、备顾问和随时差遣等。3、尚书台: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4、内史省:即中书省。中国古代对帝王、尊者实行避讳制度,隋代,为避文帝的父亲杨忠的讳名,改中书省为内史省。5、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6、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设置,以宦官充任,掌中枢机密要务,时称"内枢密使",权力日重,侵夺相权。五代史设枢密院,枢密使多由武将充任,宋代枢密使掌军政,与宰相并称"执政"或"执宰"。7、政事堂:唐代宰相集体议政、决策之处。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