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学习方法: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课前预习:、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小组交流学案基础达标部分一二三四题。 ,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解决不懂的字词。 :“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第一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四、朗读品味古诗《泊船瓜洲》,体会诗情,感悟诗境。 。 《泊船瓜洲》。(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第二课时一、自读体会《秋思》。(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2)自由朗读体会。(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二、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奉诏进京春意浓追问明月何时还秋思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意万重三、对比学习《长相思》。四、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题目作者背景思乡缘由作者表现表达特点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追问明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
5古诗词三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