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咨询报告
2007年第3期(总第12 期)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编 2007年10月12日
领导批示:
略论我国民族教育政策重心的转移问题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王鉴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类型分析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根据形式与内容的复杂程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有语言和文字的少数民族教育,如藏族教育、蒙古族教育等;第二类为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教育,如东乡族教育、裕固族教育等;第三类为没有语言和文字的少数民族教育,如回族、满族教育等。第一类民族教育有传统的民族教育形式,现代学校教育产生之后,传统的民族教育功能被寺院和社会其它机构所代替,学校化教育的运动一方面使民族传统教育跨越式迈入现代教育,另一方面使现代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断裂,使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缺乏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基础,导致的结果是学校教育长期以来缺乏吸引力,即使义务教育通过强制的方式使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在不断提高,但辍学率又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学校学生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是寺院小喇嘛的不断增加。第二类民族教育虽然也有传统的教育,但传统的教育主要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生产生活中或宗教活动中进行,所以,现代学校教育产生之后,在发展民族教育时较多地考虑的是民族地区的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对民族教育的影响,在学校教育的内部则主要考虑的是双语教学的问题。第三类民族教育的传统除了宗教教育这一快之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与现代学校教育接轨较早,学校教育、宗教教育、社会教育分别以不同的形式与内容并行不悖,民族教育发展中的特殊性主要集中在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造成的特殊性方面。
三类民族教育,发展的重点与难点也就有所不同:第一类民族教育发展的难度较大,不仅这类民族教育的发展要充分考虑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造成的特殊问题,而且还要充分考虑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特殊性问题。第二类民族教育发展的难度次之,因为学校外部的自然、历史、社会等特殊性之外,还有涉及两种语言关系的双语教学的问题。第三类民族教育的发展重点则是民族地区及民族发展中自然、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特殊性问题。
二、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类型分析
如果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类型上来看,长期以来我们民族教育政策有两大类型:第一类为优惠性政策,第二类为特殊性政策。所谓优惠性政策在西方国家中大都称为“补偿政策”,是在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的特殊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之后,所采取的一种倾斜发展政策或优先发展政策。自然的原因主要是指少数民族大都居住在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草原牧场及深山老林地区,不仅居住分散,而且交通多有不便;历史的原因主要是指在历史上由于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大汉族主义的排外思想,少数民族多受到他们的侵犯与掠夺,处境十分不利,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多以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游牧经济文化类型、农业经济文化类型为主,缺乏现代化工农牧业经济文化类型,需要进行补偿性的发展。社会的原因主要是指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参差不齐,有的是封建社会、有的是奴隶社会,还有的处在原始的部落社会。直到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仍然明显落后于内地,尤其是随着沿海经济的腾飞与中部地区的崛起,这种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有拉大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oy_001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