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何去何从?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林晓雯凡为文以意为主。刘勰在《》中说:“附章会义,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1]“立意”是文章展开的依据,是文章中的材料、结构、语言、形式等诸因素的协调统一所形成有机整体的灵魂和统率。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说:“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2]“求新”是人类的一大心理特征。只有冲破守旧,思想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于是乎,反映在高考作文中,立意求新,即创新,怎样才是“创新”,成了我们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而“创新”二字在现代教育中又实际面临着怎样的拷问呢?我们不妨先从一篇高考作文在高考评审中三改得高分的多舛命运,初步窥探当前创新作文的现状。2002年四川省高考阅卷结束后,其中一篇名为《潘金莲的选择》的作文,从潘金莲自身的角度,分析了在武大郎和西门庆之间选择的种种利弊,文笔流畅、行文优美、引经据典,自有一番道理。但因其落脚点定在选择西门庆上,与传统观点格格不入。最初在评卷老师那里只得了20分(满分60分)。评卷老师甚觉可惜,便将此文提出来与整个阅卷室的数十位评卷教师讨论,争议很大,讨论的结果是从20多分改成了40多分。大家还是觉得不妥,遂请示评卷指导委员会,委员们对此文阅读多次,认为此文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给出了相当高的分数。[3]虽然这篇作文最终结果令人欣慰,但我却不免在为考生庆幸的同时对现代教育还夹杂着疑虑:创新作文究竟该走向何方?《潘金莲的选择》此篇文章在写法于传统的基础之上,有较大的突破,总归是一篇笔触丰满,见识别致的佳作。它的最终成功,无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从其坎坷的改判经历,无疑也是一个相当幸运的例子。因为所谓的“落脚点”不对,就险遭低分的厄运,好在在评卷指导委员会的反复论证之下,最终取得了高分。而那些没能有幸受到此类待遇的类似的文章呢?其结局就难以逆料了。题目《心灵的选择》,原本已将文章的涵盖面与伸缩性扩展了,但却在批改过程中,被简单地与道德直接挂钩,“话题”作文被曲解为“命题”作文,从而使“创新”的初衷被淡化;创新作文能否在高考阅卷中获取高分变得玄而又玄,这是一个多么正常的现象啊?“求新”、“创新”何以在一再推崇之下却又陷入如此进退维谷的境地,《潘》一文的“奇遇”正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实际情况。“文章忌随人后”。创新的重要性已勿庸置疑,然而我们也不得面对现时中学语文教育当中确实存在的,面对“立意求新”所采取的谨小慎微的态度。就拿现实教学中遇到的作文来说,教师在批改的过程中,随时可见一些假大空的套话,或是些刻意雕词砌句、吟风弄月、甚至无病呻吟的造作言语;写人时,一千个“莎士比亚”创造出同一个“哈姆莱特”;拟物时,天地山川,万物皆成一色;说理时,一味豪言壮语,渲染情绪:缺乏青少年应有的鲜活形象,老气横秋,苍白而无生命力。我在这段教学期间也不断遇到这方面的例子。高一的学生,十五六岁的年纪,平日里活泼开朗,语言生动谐趣,可一旦写起议论文,全都不约而同选择“深沉”。中规中矩,忧国忧民,遣词造句的时候拿腔拿调,大有亲自主笔为《人民日报》写社论的架势,再不然恨不得就是者问。结果可想而知,交上来的作文千篇一律,我在批改的过程当中,就不断涌起“似曾相识”之感。模式化的结构安排,成
创新作文-何去何从-[1500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