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篇第二、三級產業活動主題19台灣的工業創造台灣經濟成就的原因à有利的國際經濟情勢、本身勞工素質佳、基礎建設完善、因時制宜的工業發展政策。產業結構的轉變呈現Ú從業人口結構或產值結構的改變產業結構改變的過程à日治時期à初步的工業發展光復後à「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採取各項階段性政策à帶動臺灣產業結構的轉型。全球化之後à再度面臨產業再升級的重大考驗第三級產業比重快速上升Úà項目特徵工業化快速—社會變遷台灣的產業由農業主導轉向以工業、服務業為主。工業化和都市化成為台灣社會的趨勢,區域差異更形明顯。工業結構升級—勞力需求變遷民生輕工業à重化工業à高科技產業勞力密集型工業à資本與技術相對密集的工業。內銷到出口導向供給島內市場à轉為出口導向擴大了經濟規模à工業產值持續地成長àà1農產加工業時期「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殖民政策à1940年代以前,台灣工業多屬農產加工的型態。台灣扮演的角色à是日本「供給原料,傾銷產品」的地方。1950年代,政府鼓勵農民種植高經濟作物Ú「三罐王」外銷1952年農產加工品的外匯以購入其他工業設備,扶植紡織等工業的發展。2進口替代工業發展期1951年,政府建立進口替代工業à減少進口,節省外匯開支發展消費性的輕工業à如紡織、皮革及食品等。1960年代初期,台灣已達到工業化。3出口擴張工業發展期1958年政策轉為「出口擴張」導向的產業à因經濟不景氣、美援停止、國內資金短缺、人口快速增加、農村勞力過剩。加工出口區的設立à實現出口擴張的具體做法。1966年設立的高雄前鎮加工出口區à是全球首創以「加工出口」命名的工業生產特區。1968年再建楠梓及臺中潭子加工出口區。。在此階段達到擴大吸收外資和新技術、提高對外貿易額及創造就業機會等目標。新國際分工萌芽à台灣憑藉廉價勞工的優勢,以OEM方式,邁入生產國際化之列。以勞力密集型工業品的出口為主à“MIT”的商品遍布國際市場4重化工業發展期日治末期,為因應南洋戰爭之需,在台灣發展化學、機械、金屬等工業à開啟台灣重化工業發展之先河。1970年代重化工業的比重提升。兩次全球能源危機之後,政府決定推動內需型的產業發展à「十大建設」即是當時內需產業發展的具體成果。中國鋼鐵廠、中國造船廠及石油化學工業,可說是重化工業之代表此階段的工業類型Ú奠定國內上游產業的基礎Ú降低對外的依賴又稱之為「第二次進口替代」5高科技產業發展期工資上漲+環保意識抬頭à產業外移à有產業空洞化的危機。政府將IC製造列為策略性工業à1980年於新竹設立全台第一座科學工業園區。竹科成為台灣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基地。資訊產業à早期的OEM代工à逐漸走向ODM技術開發及OBM自有品牌開創。在電腦硬體設備部分à台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備相當的主導及競爭能力。2002年政府提出「兩兆雙星」計畫Ú兩兆Ú半導體(IC)及彩色影像顯示器(LCD)雙星ÚÚ因產業特性而異區位因素實例地域性宜蘭南方澳魚罐頭工廠高雄林園石化工業竹苗地區的科技產業政策包括國際規範、國家法規、地方規定和公司制度等。1960年代起由中央政府主導廣設各類型工業區Ú構成國內工業位的主要版圖1990年代後地方政府成為工業地景重要的型塑者Ú雲林縣政府對六輕工業區的引進產業群聚帶來聚集經濟效益上、下游廠商緊密的空間結合,Ú自然環境的改變工業開發造成大範圍的地貌改變工業用地取得不易,台灣工業區位漸移至河川浮覆地或海埔地雲林六輕園區Ú全球最大的單一石化投資案Ú重塑當地的海岸景觀及生態環境濁水溪河口在填海造陸工程下徹底改變防波堤阻止漂沙南移Ú突堤效應Ú造成口湖、四湖一帶海岸侵蝕加速工業污染麥寮發電廠排出廢水ÚÚ飄散出刺鼻惡臭居民承受極高的健康風險水資源的爭奪水資源利用與產業開發密不可分。工業生產規模擴大造成地方水資源分配的壓力彰化地區水資源不足,長期抽取地下水的結果Ú導致地層下陷、地下水鹽鹼化土地問題為了工業開發釋出農地Ú提高了糧食自給的危機徵收私有地Ú引發地方居民強烈不滿工業開發是否符合社會的公共利益備受質疑牛刀小試臺灣企業非常注重「協力廠商」支援,以便能完成所需產品,甚至造就一群「班底」,形成產業聚落,試問「協力」的意義最接近何者?(A)規模經濟(B)產業分工(C)聚集經濟(D)標準化生產。2011年中央銀行公布3月底外匯存底逼近4000億美元,,,續創新高!。台灣3月底外匯存底仍舊排名世界第四,僅次於中國大陸、日本及俄羅斯。如此高額的外匯存底主要是政府長期執行何種政策所致?(A)獎勵
第三级产业活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