羈读《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后感羄好不容易看完《黄仁宇回忆录》,感触颇深。这其中有几个原因。第一,并不是因为其中的内容写得有多么得丰富多彩,重现历史,而是在于黄仁宇先生的文笔细腻,直白易懂,就算是没有背景的人也能读懂。第二,我称赞黄仁宇先生为人做事的风格,他乐观豁达,善于思考,有理想有抱负,不卑躬屈膝,考虑事情总会很全面,还善于反省,这是我们都要学习的地方。蒂黄仁宇的一生是羁绊的一生,是机遇的一生,这本书通过追忆抗日战争和自己在美国的奋斗史,把自己的的看法、观点阐述出来,通过顺述和插述的结合,描绘了一个宏大历史画面,风格独特。袀整本书最吸引我的,不是黄仁宇先生从国军自修发展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历史学家,而是他在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中作为一个局内人与局外人对整个事件的看法。作为局内人,他是一个国军,是一个本身励志当一个中国拿破仑的军人,他参与抗日,在对抗日战争的体会中,他看透了很多事情;作为局外人,他钦佩共产党的顽强,钦佩美国人,甚至日本人。莇黄仁宇先生在青少年时就立志要当像拿破仑那样的军事天才,可是在优秀毕业之后却被分配到云南边界,毗邻越南,在蒋介石军队做一个下级军官,可在那,出奇地平静,战事少,物资匮乏,交通不便。在那里的状况是:他的士兵每月薪饷十二元,但如果携带一挺轻机关枪投奔附近山头的土匪,每人却能领到七千元!可想而知在当时那种情形下:有一个让自己大展身手的机会,却没有外在条件的充裕。他是当不了拿破仑的!黄仁宇作为一个军官,却很少显摆官威,对战争中的战士怀有深深的敬意,他在书中是这么记录的:“一位坦克班的班长受了轻伤……但是他否认在战役中受伤。他极力辩解:‘看,我只是稍微刮伤而已。但可击中砖墙,打下一些尘土和会腻,对吧?所以又一大堆烟尘掉到我头上。没有什么好紧张的!…..’士官对战争的风险的轻描淡写,对他们扮演的英雄角色不以为意,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还“喜欢听士兵见的对谈”,可见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军官,并从中抱怨了他对战争的不满。螄说到他对战争的厌恶,他从三个角度来说明全世界的人都讨厌战争,不管是法西斯还是非法西斯。首先从他的亲身经历来看待,他认为战争不可能总是滑稽,事实上,每天都有人被炸断腿,头颅大开,胸部被打穿。其次,他在密支那小机场看到在训练的美国大兵,没有任何遮蔽,倾盆大雨,这些美国大兵肩荷卡宾枪,在等候出发的命令,黄仁宇不能说什么。他不能说他们英气勃勃地站着,决心承担战争的重任。他仔细观察,他们的眼圈和无动于衷的表情都让作者别有所感,这班美国大兵气馁沮丧,不知所措,无法面对战争的悲惨和不确定,他们就是感官麻木,无精打采!第三个角度,是从日本人的角度,黄仁宇在孟拱河谷是看到一个日本上尉尸体,死者的遗物是一张地图和一本英日字典,黄仁宇发现死者和他有许多共通点,死者是一个大学生,在死前还在认真地读书,他也是迫不得已才来参加战争,谁不想留在教室里好好上课呢?从二战结束时日本军官的态度来看,更能反衬出日本人的反战情绪。当作者从柳州飞往上海时,前来迎接飞机的是日本陆军及海军军官,他们“一点都没有预期的不快或反抗态度”,这令作者吃惊!薃作为国名党的黄仁宇,对蒋介石存有敬佩之心,而且这种敬佩是从正面来论述的,当内战爆发时,黄仁宇在和平饭店,他说“最兴奋目睹蒋介石的莅临…..镇定自制一如平日,但近距离单独看他,会发现他在中国人里算是很高的,不过仍有
近现代史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