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悯农(其二).ppt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大家来读一读,注意要读出韵味。登飞来峰: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题西林壁: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此山之中。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诗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先生文集》。《登飞来峰》告诉我们: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也说明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题西林壁》告诉我们: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解诗理同:,王诗用动词“登”,苏诗用动词“题”,都用地名作宾语,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 ,两诗都是七言绝句。,两诗都是先写景后说理。,两诗分别用“不畏”和“不识”来作为由写景到抒情的过渡。,两首诗的后两句也基本相同:“不畏……,只缘身在……”和“不识……,只缘身在……”。比异同异: 《登飞来峰》除了说明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之外,还抒发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豪情壮志。谢谢大家

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悯农(其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14y88
  • 文件大小775 KB
  • 时间2019-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