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读后感第一篇:3000字读后感这本书以人类史上信息传播媒介的变迁和发展为主线,重述每一种媒介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对人类认识论的影响。作者的观点是赞扬15世纪繁荣起来的印刷机文化,抨击19世纪后期开始萌芽并在随后迅猛发展的信息文化,警醒世人不要在这个充满信息垃圾的世界里迷失,不要成为娱乐的俘虏。波兹曼精准地剖析了娱乐的篡位过程。在印刷术统治世界的时代,报纸和图书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当时的人们通过阅读报纸获得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行动与信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切随着电报的发明而改变,电报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即时性,全球各地的新闻穿越时空距离被罗列到人们眼前,这迫使人们在无形中修正了信息的定义:它不再是对人们生活工作有着巨大影响的要素,而只是一大堆看上去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实际却毫无意义的文字符码;而接下来的这次“图像革命”则是如精确制导炸弹般击中了印刷术时代的七寸,随着摄影技术的发明和大规模应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开始统治人们的眼睛,从这个时候起,工具不再是中性的,照片重塑了语法体系。与字词句子不同,照片无法提供给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概念,除非我们自己把照片文字化,所以文字展现的世界是一个概念,照片展现的世界则是一个物体,它失去了被记录内容在真实世界中的语境,任何一段文字或者另外一张照片与它配合都可以奇妙地衍生出一段新的信息姻缘,从这个意义上讲,图像革命之后的信息已经毫无诚信可言,它可以被制作者和阐释者任意歪曲,信息接受者们不再需要如同对文字一样通过自己的抽象思考来获取知识、价值和观念,在自由世界的商业社会里,信息制作者们为了取悦大众获得不菲利润,一场盛大的娱乐盛宴必然开幕。而在铁幕之背后,它就必然成为独裁者们心爱的玩具;电视的出现终于引爆了信息原子弹,电报和照片以动态的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娱乐不再遮遮掩掩,它名正言顺地处死了严肃话题,大众甚至津津乐道这次弑君行动,人类臣服于电视机前,心安理得地慢慢退化。波兹曼的时代电脑还没有像如今无可替代,但他也对可以预见的电脑时代提出警告,而今日的事实比他猜想的更悲观。互联网表面上集合了印刷术与电视机,为两者提供了貌似公平的决斗,实际互联网上的文字信息多是电报的升级版,只不过它努力做到“更快、更黄、更无趣”,网络阅读和电子书虽然延缓了人类智力的退化,但它们依然阻止不了娱乐对人类宣判的死刑,只不过是用凌迟代替了枪决,更加缓慢而痛苦,我的观点与波兹曼一致---大学,只有大学这座人类最后的真理堡垒才能帮助不甘自毁的人们发起反攻。其实,当年的波兹曼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西方文明会被娱乐轻而易举地攻陷,读过甘阳的《通三统》中对美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体制的介绍描述之后,我们会发现西方社会已经建成了一个牢不可催的文明传承机制,在两年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我的同龄人将接受高强度的学术训练和文化熏陶,在第一流教授的指导下,他们回到古希腊古罗马,细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罗多德、吉本、索福克勒斯这些圣哲的经典作品,甘阳对经过这样训练的学生有过如下的描述“芝加哥大学大一的学生进来都傻傻的,水平完全不如我国优秀的大一本科生,而四年之后,则完全脱胎换骨,成了一个“enducatedperson”,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是精英”,一个每年都会培养出几百万熟读《理想国》、《荷马史诗》,有着深厚人文社科素养公民的社会,怎么可能会输给娱乐?思想建筑起来的高墙任一万个好莱坞、一万个《美国偶像》也是击不破的。不幸的是,在中国,这道防线已经全面失守。由于中国漫长的历史年代,决定了中国人民的娱乐方式几经变化,从多样性到特殊政治情势下的单一性,再到开放后的多元化。中国的娱乐文化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发生着质的变化。同美国的“树墩演讲”一样,我们可以拿我们的传统相声作为例子。这门产生于民间的艺术,诞生初期在市井生活中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就像听演讲的美国人民一样,中国的老百姓在休闲之时,在天桥地场、甬道路旁,热闹的场面以及人们由衷的笑声也许是今天的人们所不能想见的,与美国的“树墩演讲”不同的是,演讲所表达的是普通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见解,而相声则是将人们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幽默化的讽刺。然而,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人类智慧的一种表现。然而,在人类进入信息爆炸时代之后,面对扑面而来的纷繁错乱的信息,到底信息越来越多,还是我们学会了选择?娱乐的形式慢慢成为人们浮躁心理下的载体,娱乐发生的变化正是人们心态的变化。同样从演讲和相声来说,现代的美国社会,演讲多成为政客们政治秀,人们通过电视画面更多的是关心他们在演讲时的形态,而不是聆听他们的内容和思想,当视觉画面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感官神经时,人们的大脑和耳朵被忽视,公众话语真正转变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娱乐至死》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任何媒介都有其特定的倾向性。古
3000字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