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出没的地方》读书笔记第一篇:野兽出没的地方《野兽出没的地方》读后感二年级一班孙恺阳春节假期里我读了一本书,叫《野兽出没的地方》。我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叫麦克斯的小男孩的奇妙经历。那天晚上,麦克斯在家里折腾,他穿着狼外套在家里墙壁上钉钉子,还举着叉子追小狗,没完没了的撒野。妈妈叫他:“你这个野兽!”麦克斯却说:“我要吃了你!”妈妈不给他吃晚饭,让他去他自己的房间睡觉。他回到房间,一眨眼的功夫,他的房间里突然长出一片森林,森林越长越高,越长越大,藤蔓爬满了天花板,四壁变成了旷野。穿过森林,他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大海上漂来一只麦克斯号小船,他扬帆起航,到了野兽出没的地方,做了野兽之王,尽情的享受着大王的权利,随便撒野。“过瘾”之后他感到了孤独,他想回到有人爱他的地方。可是野兽们不让他离开,因为它们想吃了麦克斯。麦克斯却又坐上麦克斯号小船离开了,因为他觉得家是最温暖的。他又回到他出发前的那个晚上,他发现房间里妈妈给他准备的晚餐。妈妈虽然责怪他,但妈妈永远会爱着他,温暖着他。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到了自己平时也经常像麦克斯一样调皮,有时做错事被妈妈批评了之后,就会发脾气,这是不对的。生气的时候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要老发脾气。其实妈妈批评我也是为了让我改正错误,以后更进步,妈妈才是真的爱我。第二篇:魔鬼出没的世界——读书笔记《魔鬼出没的世界》读书笔记时间:2014年11月20日地点:寝室距离得到这本电子书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好久,但直到今天才静下心来,开始阅读这本书籍,心里有点内疚。现在弥补它最好的办法就是加紧阅读,认真领悟了。书的名称好引人入胜——《魔鬼出没的世界》,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带着这份憧憬,我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序言部分,了解到这本书的探讨的核心话题——阐述科学与伪科学区别。读到这儿,头脑中闪现的对于科学的认识,大概是用实验的方式检验后,得到证实的对于自然现象、物质等的解释;而伪科学让人联想到的即是迷信、宗教等虚幻的东西。本书究竟用怎样的方式来阐述二者,让人好期待。看了书的序言,对作者自己是如何开始对科学产生兴趣、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哪些人和事对他以后的科研生涯中产生了启蒙和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非常有感触和共鸣。很多时候周围环境以及师长的教育方式、行事风格,对当事者以及周围人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应该不仅让他们知道是怎样,而应该注意培养他们怎样得到这样的结果的过程以及如何思考的方式方法。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很平庸,没有超长的智慧和傲人的成果,而有着相当成就的人占的比例很少,我想原因不能仅仅归咎与先天差异,很大程度上缘于大家所受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从而对问题的思考、解决办法也都不尽相同,从而获得成果的自然也不一样。时间:2014年11月21日地点:寝室看了本书的序言以及前两章之后,对本书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对本书的标题也有了新的认识,这里的魔鬼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鬼怪,这本书也不是一本以科幻为主题的小说,而是一本批判伪科学的书籍。生活中大部分对科学感兴趣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了解科学,他们口中经常谈论的自己非常了解的、或道听途说得到的科学知识,不过只是一些未经证实的、但却不容易得到证实的,却又非常吸引人的伪科学。比如本书第一章中,作者记述的那位他碰到的“巴克利”先生,他对科学有着极大的兴趣,阅读了解了许多常人不太知道的“科学”,并以此作为自己非常自豪的一件事,他向“搞科学的家伙”——本书的作者交流时,所谈及的科学,包括了“空军基地冷藏的外星人”、“水晶球”、“诺查丹玛斯的预言”、“占星术”、“都灵的寿衣”等再玄乎不过的“科学”。他非常渴望得到萨根博士的认同,但却不得不使他大失所望。萨根博士评价“巴克利”先生说,他的确有对宇宙间神奇事物具有本能的好奇心,他想了解科学,但是在科学尚未达到他的面前时就已经消失殆尽。事实上这并不能归咎于“巴克利”先生盲目崇拜科学、不经过推理就轻易相信“科学”。我觉得究其原因,大部分的责任在于我们的社会从来没有告诉过他如何鉴别真正的科学和廉价的模仿。事实上,他对科学一无所知。默认的科学绝对不能盲目作为真正的科学来吸收和理解;口口相传和历史沿袭下来的东西未必都能信、反而容易误导普通大众。因此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用敢于质疑的态度做学术、带着怀疑的眼光来审视所谓的权威。时间2014年11月22日地点:寝室科学的发展主宰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伪科学的存在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究竟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呢?每个民族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信仰,而信仰又依托于宗教、玄学,人们靠神灵来慰藉现实中的精神缺失。如果以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宗教、神灵之类的东西,必定只能将其定义为“伪科学”。既然他们能历代沿袭流传下来,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和让人信服的地方。他们能弥补人们精神上期待、而实际生活中却缺失的东西,让人对生活保有
《野兽出没的地方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