谘商实习心得书桌旁的时钟「嗒嗒」地发出声响,一如往常;时间啊,也在永恒地向前奔跑着。粗砺的沙子需要被仔细地筛去,而意义也将如珍珠一般浮现出来。我想象着自己是一个渔人,在海岸边拾拾拣拣。但我也很快明白过来:要下海!唯有亲身下海,方能捕获更多丶更好的珍珠。这正是初初「下海」的学期。一丶我是怎样的渔人? 如果我模糊了自己的样貌,我将难以进入他人的内心;如果我拒绝认识自己,我恐怕也难以认识他人。《助人工作者的养成历程与实务》的开篇,即是邀请助人者对自我进行探索。我也以此来检视自己,就像航海的人循着灯塔前行。助人的动机我想,助人的源头,是我对於母亲的爱。我从小便是母亲的知心人,倾听她的抱怨,安抚她的诉说。我盼望无限地缩小自己,缩成黑黑的一个点,以便将空间全部留给母亲。她曾是我的天与地,我也习惯性的以「安慰者」的身份自居。因为能够提供安慰,我被母亲所需要。後来,这个动机慢慢地发生了一些转变,水流开始流向不同的方向:我希望能够救自己丶活出自己,我的生命不该只是母亲或是他人的附属品。谘商渐渐成为自我滋养的养料,我也发展出更多的自我对话,不再仅仅为了他人,更为看见小小的丶如点般的自己。及至现在,我想,在母亲与自己之外,我探寻的是某种意义的连结,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经历与拥抱更大的世界,也帮助他人经历与拥抱更大的世界。个人议题的发现与整理幼年的经历固然如同一颗种子,让我渐渐长成为现今寻梦丶追梦的自己。但与此同时,在那段长长的经历里,我也有很深很深的压抑。我习惯性地去照顾他人的感受,躲在他人的阴影里,倾听丶陪伴丶安慰,却不敢正视自己,也不敢站在骄阳底下,坦然无畏地谈论自己。某个程度上来说,成为谘商师,或许也是我的「逃遁」,这样我便可以理所当然地很少谈及自己,固化在一种职业的面具里。但我心知,这会阻碍我与他人建立深刻的连结,会背离我真正渴望的东西,也将使我无法成为一名真正出色的谘商心理师。我期待通过寻求个人体验来处理自己的这个议题,试着去主动诉说自己的生命故事。目前,谘商进行了18次,我见过2位心理师。有趣的是,我无意中所挑选的心理师,一位擅长艺术治疗,一位运用身体进行对话及放松。我似乎仍然可以最小限度地去描述自己,藏匿在艺术与身体之後。此外,由於在关系中的几段受伤的经验,也让我对於建立新的关系抱持着一种可有可无丶若即若离的态度。我既让自己活在安全的范畴之内,又怎能如实地鼓励个案去冒险呢?在一次受督的经验中,督导老师也指出我似乎倾向於引导个案去进行自我概念上的探讨,却回避去处理关系。她轻轻地提醒我:「谈论个人是比较安全的,谈论关系则比较危险,因为後者会带有更大的不可控感。这是新手的选择,当然,你也可以考虑看看在这种倾向的背後可能有的个人议题。」我想,人们常说,谘商是一面镜子,将如实地照出个案的样貌,并陪伴着个案去经历真实的自己。其实,对於心理师而言,谘商又何尝不是一面镜子呢?进也罢,退也罢,向左走或者向右,每一个交叉路口的选择丶语词的使用丶态度神情丶被唤醒的反应等等,无一不折射出面前的这位心理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所怀揣的秘密丶他所经历的困惑,也都将成为搅动海面的波浪。是的,我已经「下海」了,我要让自己更加稳稳地站立。上述的个人议题或许不是朝夕间便可修复处理好的,但深深的觉察也是一件礼物,那是悬浮的第三只眼。我会知道,波浪在哪里丶怎样做更好,航行便能够持续下去,向着阔大温柔
谘商实习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