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1_年级_13_语文(学科)北师大(版本)设计人:朱琦课题:第14单元课题名《竹乡之歌》课时数:2【文本】竹乡之歌我家住在竹楼上,青竹篱笆花围墙。妈妈彩笔画风筝,爸爸巧手编箩筐。傍晚山间笛声起,竹筒饭熟正飘香。傣家儿女最爱竹,竹乡美名传四方。【文本解读】带竹字头词语的解释:①篱笆:用竹、苇、树枝等变成的障蔽物。②风筝:用竹子或木片做骨架,用丝绸、纸等裱糊在骨架上制作出来的一种民间工艺品。③箩筐:用竹子编的底方上圆的器具。④竹笛:竹子制成的横吹的八孔乐器。⑤竹筒:粗大的竹管。⑥彩笔:用彩色颜料来写字或绘画用的工具,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这首诗歌是用最具有傣族风情的竹子来歌颂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生活的。西双版纳因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缘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山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温暖、阳光充足、热量丰富、湿润多雨,具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一年只分为雨季和旱季两季。雨季长达5个月(5月下旬——10月下旬),旱季则长达7个月之久(10月下旬——次年5月下旬)。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80%以上。西双版纳的山里生长得最多的是竹子。竹乡景致美。竹楼由二十至二十四根柱子支撑。离地七八尺处铺楼板或竹蔑,把楼房隔为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一般作关牲口和堆柴禾用。楼下空旷,主要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楼上是竹块或木块做的墙,热的时候排热效果良好,不会太热。屋顶用茅草编织的草排或木片覆盖,便于排水。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竹楼别致美观,四周环绕着青竹篱笆以及鲜花盛开的围墙。在室内坐着,只觉清风徐徐,花果飘香。竹乡人手巧。除了平时的农耕劳作,傣家儿女最喜欢的就是就地取材制作各种竹制品。课文中提到的“妈妈彩笔画风筝,爸爸巧手编箩筐。”就是这样一幅在家中忙碌的情景。(风筝是中国人的发明,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才成功飞翔,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同时代的木匠祖师爷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傣族妈妈用竹子做骨架,然后用彩色笔描绘出美丽的图画:或动物、或神话传说、或吉祥花鸟等等,制作出美丽的风筝。爸爸用竹子编的箩筐是底方上圆的盛装物品的器具。这句话主要讲了傣家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竹乡生活美。“傍晚山间笛声起,竹筒饭熟正飘香。”当一天的辛勤劳作结束,多才多艺的傣家儿女就吹奏起了竹笛。婉转动听的竹笛声伴着孩子们放学回家,伴着阿爸阿妈收工回家,伴着一阵阵愉悦的脚步回到竹楼上。不一会儿,各家竹楼就飘起了袅袅炊烟,竹筒饭的清香飘散在竹乡的空气中。好像空气也是又软又香又甜的。“傣家儿女最爱竹,竹乡美名传四方。”傣家儿女住的是竹楼,玩的是竹风筝,吹的是竹笛,吃的是竹筒饭,他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竹,所以“最爱竹”。竹乡景美、人美、生活美,这样美好的名声传扬出去,让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都羡慕不已,所以每年不远千里、万里到竹乡旅游、体验生活的人数不胜数。本文紧紧抓住一个“竹”字,写尽了竹乡的美,饱含着浓浓的爱。是一首名副其实的竹乡赞歌。【教材解读】 这首诗在一年级下册第十四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里出现。为了避免以前单调的“字理识字”的讲解,引进的一首具有浓郁竹乡风味的诗歌来学习竹字头的字。这篇文章语言浅显明白,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一年级孩子诵读。本文教
《竹乡之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