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制度,,学院篇一:高校下属学院审计要点对高校下属学院审计的感悟前段时间连续做了两个高校的下属学院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我们事务所、对于我本人来说,这种类型的审计项目还是头一回遇到,有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本人虽只是一名审计助理,只需按照负责人的要求做就行了,但我天生有一种把事情搞清楚的好奇心,所以很多时候还是尽力去把握一下全面的东西,不想碎片化的做事。本着进入事务所之时给自己的定的规矩,每一项审计都留下总结性的东西,接借着这几天在所上无所事事,写写这两个审计项目的一点感悟。必须得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核算体系充分了解经责审计不只是财务审计,但单位的问题则大多通过财务账上可以反映,很多问题得从财务账上找线索,你就必须得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核算体系。因为高校属于特殊的事业单位,执行的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在进场之前我们都学习了新旧两套《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为足以应对下属学院的审计了。进场之后才发现,下属学院并不做会计核算,学校分配给他们若干个经费项目,每年给各经费项目下拨若干的用款指标,他们就在各经费项目的用款余额内进行报账,当然每个经费项目有他自己的开支范围,各经费项目与会计科目并不一一对应。这种管理体系给我们造成了思维转换上的困难,以前遇到的都是以科目为主线的审计,所谓预算执行也是按科目来的,一下子要转换为以项目为主线,就显得有点手足无措。比如,说“这个学院今年开支了多少会务费、差旅费,是不是超预算了”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预算就没有按照科目来分。我应该说“这个经费项目今年开支了多少钱,是不是超预算了,其中又有多少钱是不该在这个经费项目里面列支的”,这样说才有意义;更细一点的说就是“这个经费项目今年开支了差旅费多少钱、会务费多少钱、劳务费多少钱等等,各项费用的开支是不是比例合适,有无浪费”,这样加入绩效评价那就更有意义了。在支出方面是这样的,收入方面更是手足无措。第一个高校项目到最后我们都不明确客户要求按照怎样的口径来核算收入。高校的财务很特殊,作为一个整体,学校当然执行的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但对于下属的部门、学院等,又实行的预算管理,对于被审计学院而言,它可能在自我单位的用款收支之外还在执行学校的预算收入。那这收入的口径就有两个,一是从学校外面收的钱,算是执行学校的预算收入;二是学院各经费项目收到的用款额度,这个口径的收入才与学院的支出相对应,可以用收、支、余的体系来核算。这种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于一体的情况很容易让你搞不清口径问题,如果一个报告中同一个词汇具有多种口径,很容易让人听晕的。必须与被审计单位各阶层员工充分交流交流的第一个作用就是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当你对被审计的业务、制度、人员构成、工作氛围不是很清楚的时候,通过大量的访谈会让你快速了解。这样的访谈必须涵盖各阶层的员工,你要了解各阶层的员工对单位的认识、对领导的评价,所谓兼听则明嘛。交流的第二个作用就是看他的各项制度执行得怎么样。对于制度的认识执行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纸上规定的,第二层是当事人脑子里理解的,第三层是实际执行的痕迹。我们很多时候关注了第一层与第三层,忽略了第二层,而第一层与第三层是最容易流于形式的,第二层才是真正的精华。访谈可以直接了解大家心中对各项制度的理解,是很敬畏,还是很不屑;是便于操作,还是束缚太过。特别是需要你对内控发表意见的时候,那员
审计制度,,学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