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开发》课题组一、课题名称:大兴安岭地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开发》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基于课程改革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学习为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主题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它强调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材的过分依赖、过多的接受式学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自主合作、交流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创新。(二)基于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试行)》在提出在我国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要求和原则。但是,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难以形成统一的范式。这对于习惯了以教科书为中心的中小学教师来说,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困难。近年来,我区部分学校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历史与文化、社会生活、思想品德等内容设计主题活动,利用当地教育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人文与环境教育的课堂,丰富了学科教学内容。如漠河县的《我是小小导游员》,以“漠河夏至节——民族习俗——古老传说——神奇北极光——俄罗斯风光——北隆哨兵”为内容,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为线索,介绍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让学生了解自已的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长大为家乡为边疆做贡献的远大理想。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全地区十一个县、区、局有22所学校设计主题活动91个,取得了初步成效。广大教师实践中的开发与研究,丰富了课程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体验到成功喜悦。同时培养锻炼了一批研究型教师。(三)基于实践中的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有:1、目标缺乏探究性。大多主题设计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为出发点,对学生发展的引导意义不够明显。2、体系缺乏科学性。主题设计要有科学理论作为选题的依据,在体系、结构、内容、形式等方面应具有科学性,使学生养成尊重客观规律的意识,并通过主题活动亲身体验和探究,实现教育的目的。3、内容缺乏整合性。新课标强调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注重学科的综合性,由学科教学的内容延伸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学科之间可以进行相应的整合既可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资源,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的转变。4、活动缺乏实践性。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计时,应注重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主题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中开展调查、考察、访问、实验、测量、参观、服务等实践活动,从而给学生提供亲历实践和亲身体验的活动空间。总结我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的状况,有必要重新认识和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课题开发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
大兴安岭地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