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之父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课本第八册第九单元课题四《三毛之父》。我准备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五方面加以说明。我将本课设计为以美术为切入点的综合性艺术课,借助美术作品欣赏、动画片欣赏、表演三毛、即兴绘画等手段,设想将艺术领域里的绘画和音乐、表演等进行自然的融合,探索艺术课的教学方法,获得艺术课的教学实践经验。 1、内容、地位、作用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三毛之父——张乐平爷爷和他的漫画。漫画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人们把漫画称之为没有国界的世界语,并被西方艺术评论家们誉为“第九艺术”,漫画艺术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漫画具有引人开怀;发人深思;启人心智的三大特质。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审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由欣赏29位画家为张乐平老人所做的不同的漫画肖像作品入手,了解不同的漫画表现形式及其表现的思想和主题,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漫画创作。感受张乐平老人的连环漫画艺术作品,对作品进行描述、表演,能够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不同的漫画形式,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进行漫画创作。能够了解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内涵是人文主题的体现,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表现了一定的思想和主题。通过以上的教材分析,才能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下列教学方法。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从参观艺术小屋中的29位画家作品到了解三毛的故事,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欣赏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课件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既培养了他们感受漫画艺术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演示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和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教学相关资料和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演示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和漫画作品交替使用,把演示与讲授有机的结合,更好的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边讨论,以获得最佳效果。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总之本课程的全过程就是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要画漫画像,就必须抓住神态、表情、特征进行夸张、变形,这样才能画出有趣的漫画像。但漫画并不是丑化,而是夸张、变形了的脸部特征,使变形后的形象有另外一种美感。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这些理念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本课利用大量漫画作品和教师演示过程,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和感受漫画的表现特征。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本节课由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分析、讲解、欣赏演示——学生自主创作——互评作品、小结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根据教育学原理:直观性教学能显示事物的内容结构、发展过程,使肉眼感知不到或短时看不见的现象或事实出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充分观察和思考事物的变化。因此
三毛之父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