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思路研究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也是我市全面建设魅力XX的重要时期。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时期,市委农工办突出改革创新,全力组织编制好我市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显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持续而高度的重视。
今年的一号文件,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题,延续了2014年改革元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并进一步加强,指明了新常态下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对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的农村板块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迈出坚实一步。
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表明“三农”问题在中国“重中之重”的地位非但没有弱化,反而更为加强。当前,中国正处在四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冲刺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缺了农村这一头。四化建设,必须补齐农业这一短板。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
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总的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要加快发展农区和牧区畜牧业,保护和利用好渔业资源,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新农村建设要加强组织领导
我市要继续把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增强村级组织战斗力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要通过加强班子建设、发挥党员先进性、调动各级干部助村和人才援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证。
1、加强班子建设,造就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选拔在
改革开放中创业先富起来、有驾驭市场能力和群众威信高的经济能人担任村的主要领导,目前我市共有148名经济能人担任村“两委”成员,具有“双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作用的村党支部书记有25名,%。全市274个村(社区)培养有后备干部1024人,每个村(社区)已配有3名以上后备干部。
2、推行干部助村,增大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力”。通过健全领导干部联点包户、成立工作指导组、组织领导干部到现场办公、召开相关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座谈会等形
十三五规划编制-农村改革和农村改革思路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