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养老措施与孝文化
主讲人:李玉洁
(教授、博士生导师)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一、古代社会的养老措施
1、古代官员的致仕制度
先秦时期,诸侯国对老年官员采取致仕制度。
“致仕”,亦可称为“致事”。
致仕,相当于今之退休告老制度。
《礼记·曲礼》云:“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於妇人,適四方,乘安车。”郑玄注曰:致事,“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
赐以几、杖
几、《诗·大雅·行苇》云:“或肆之筵,或授之几。”郑玄笺:“年稚者为设筵而已,老者加之以几。”孔颖达疏曰:“几者所以安身,少不当慿几。”几,是古人凭地而坐时供倚靠的器具。
杖,是年老人站着所拄用的杖。如果有外出行役之任务,则有妇人照顾,并坐安车。
《左传·襄公三年》
“祁奚请老”。
如果国君认为有些国政事务还需此人去做,而此人身体尚且健康,就不准其告老致仕。
2、睿智而健康的老年官员,国家可以继续留任朝中,也可将有些老人安排在学中,供学生们咨询,或教育学生。
《礼记·王制》云: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xiang),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膠(jiao),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膠:《广韵》:“膠,大学也。”
庠、序、学、膠(即大学)、虞庠,皆学校之名。
国老,当为国家所优待之人;庶老,当是一般睿智的老人。
他们在学校的任务是把自己一生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
3、“三老五更”
《礼记·文王世子》:在大学之东序,“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郑玄注曰:“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老五更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以因以照明天下者,其老无数。……则三老如宾,五更如介,群老如众宾。”“三老五更”,是致仕后又留任在学校的老年官员。
蔡邕《独断》云:“老,谓久也,旧也,寿也。”“更者,长也,更相代至五也,能以善道改更己也。”
《礼记·祭义》云:
“食三老五更於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
又云:“食三老五更於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
宴请三老五更的目的是为了教人以孝悌之道。
4、天子、诸侯不敢以“三老五更”为臣
《白虎通》卷下记载:“王者有暂不臣者五:谓祭尸、受授之师、将师用兵、三老、五更”又云:“不臣三老五更者,欲率天下为人子弟礼。曰:父事三老,兄事五更。”
“三老五更”在先秦时期地位是相当高的,体现着先秦人们的尊老、敬老、养老的观念与品德。
5、致仕官员的俸禄、待遇:
国家给原俸禄的一半,或三分之一。
《白虎通·致仕》引《王制》云:“七十致政,乡大夫老有盛德者留,赐之几杖,不备之以筋力之礼。在家者,三分其禄,以一与之,所以厚贤也。人年七十卧,非人不温,适四方,乘安车,与妇人,俱自称曰老夫。
《礼记·王记》曰:“臣致仕於君者,养之以其禄之半,几仗所以助衰也”。也就是说,对于退休致仕的官员,国家给三分之一或一半的俸禄,也赐以几仗,以助衰老。
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项目汇报 - 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