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服装造型的演变
民国初年的服装
民国初年算来只有短短几年,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让人引人瞩目的时间段。因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具有划时代意义,而1919年“五四”运动又被视作中国近代史的终结和现代史的发端。同样,其之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引起研究者的特别关注,也是因为在这短短的几年中,神州大地掀起了大规模、轰轰烈烈的剪辫易服运动,其间,由于政治动荡和意识形态纷乱造成的繁杂状况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辛亥革命后的西装
辛亥革命后,原先只被西方人和留学生穿的西装,这时已被另一个新生阶层夺去了风头,这就是买办西方人和中国人之间的中介
长袍马褂
棉质长袍、缎面马褂、瓜皮小帽、黑白鞋袜扎裤管,这身装束和后来的长袍、西裤、礼帽组合而成的男子套装一样,都是民国时期男子,尤其是中年男子和公务人员交际时的重要衣着。
1912年10月,《服制条例》出台,规定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大礼服为西式,配有高平顶大礼帽和圆顶大礼帽;常礼服为西式;女子仅有一种礼服,但周身加绣饰。西式礼服以呢羽等料为之,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样式一律;中式礼服以丝缎等材料为之,蓝色袍对襟褂。
民国初年女子时装
民国初年女子时装开始摆脱传统文化中某些消极观念附加在他们身上的至酷,大胆地挑战僵化审美观——女性需要以封闭的衣裙来造就温柔、端庄、顺从的性格,使时尚女性得以借助服装展现自身优美曲线,局部暴露身体。
军警服装
一、分裂前的北洋军服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辛亥革命后的北洋军仍然大体上延续清末新军的军衔制度和军服样式。在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制定的官佐礼服制式增加了大礼服。大礼服颇具特色,类似于直上直下的法国军帽,帽用蓝呢制成,上边又有红、黄、蓝、白、黑五色组成的五角星帽徽,象征民国初年的国旗,顶上加上白鹭鸶羽毛或白色丝线制的帽缨,高约15厘米,又称叠羽冠,显得很有气势。顶级军衔,帽缨是红色的,其他军官帽缨是白色的。北洋军的金盘说,相结合的肩章加宽了肩部轮廓,,腰带、衣袖等处更为精致繁复的装饰以及勋章的佩戴,,但因为财力只有有限的军官才可以穿得起。
士兵的标准军服为青呢大毡帽,同样缀有五色帽章,领章上分别用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写上所属团营号,肩章逐渐由横式转为立式。
北洋政府海军礼服北洋政府军校级军官大礼服
1913年北洋政府简任职高级警官冬季常服北洋政府陆军士兵服
二、1916年袁世凯死后,至1919年,各派系军阀在军服上的差别已露苗头,正在发展中。
1919~1929年服装
一、男式中山装
早期,九纽,胖裥袋,后纽减为5个,袖口为3个纽扣。
二、20世纪20年代的旗袍
20世纪30年代的改良旗袍,袍身逐渐缩短至脚踝处,后又发展至膝下。袖子也是先向肥口发展,进而改成半袖,后来索性不要袖子了,由直筒改成有腰身,而且下端两侧开叉。
三、长袍马褂与男子套装
在五四时期,革命青年身穿长袍颈绕毛围巾,再戴顶礼帽,下穿西式裤皮鞋
四、20世纪20年代的西装
五、女子裙袄
上衣窄小、领口很低、袖长不过肘,修口似喇叭形衣服下摆呈弧形,有时也在边缘部位绣花边,裙子后期缩短至膝下,取消褶涧而任其下垂,也有在边缘绣花或加以珠饰的。上衣可长可短,可宽可松,裙子更是可以变换长短,可选择有无褶涧,特别是裤式裙和裙裤的流行,都使袄裙装常变常新。
六、女学生装及文明装
中国思想界的新文化运动和当时风靡欧美的女权主义运动,使中国20年代,以女学生为主,掀起一股“文明新装”风。特点是,身穿蓝色或月白色布旗袍,略略显出腰身,裙或袍身缩短,露出小腿,同时不戴簪钗、耳环、手镯和戒指,更有些女学生在左前襟缀一块布,上写“革命”俩字。与此同时,倒大袖,袄衫,配上黑长裙、白线袜、黑偏带布鞋,脑后一条长辫或齐耳短发的装扮也成为女学生最常见的装束。
七、20世纪20年代的女子时装
军警服装
中国工农红军服装
与旧国民革命军别无两样,只在颈上系红领巾,或佩戴红布袖章。由于物资匮乏,并不统一,后来用灰色中山装式上衣,头上是缀着红色五角星的八角军帽
1929~1939年服装
20世纪30年代中、纸醉金迷,欧美时装在流行三四个月后传入中国,总现在上海出现并时兴,因此上海毫无争议的成为中国的时装中心。
改良旗袍
1913年前后,腰身逐渐缩小,开衩由通常的膝下部位升高至膝上;1932年后呈现袍身加长的趋势;1934年已是衣摆扫地。随之在上海演艺界、色情业中旗袍开叉起端上升,高至臀下,里面有长及膝上的衬裙和直至大腿的丝袜。1937年前,风靡一时的面料是花布、条纹布和阴丹士林布,袖子逐渐缩短。
西装
西装由于款式更接近潮流,自然引起年轻人的追捧,而且既然要体现时尚,时髦的人就要严格遵守穿
民国时期服装造型演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