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是根据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改写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面对艰难曲折的生活环境和前程,他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出世以后,他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鸡啄,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可怜的丑小鸭,只能离家出走,但仍然摆脱不了小鸟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遭遇如此凄凉,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对美丽的深情向往。谁能想到,原来他不是丑小鸭,竟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这个故事的情节对于孩子们来讲,肯定不陌生。碟片、电视、课外书里都能找到它。但是,课文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语言优美富有情感。这些如果没有老师的巧妙引导,学生很有可能不会领悟,甚至熟视无睹。因此,我在制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把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丑小鸭曾经不幸、最后无比快乐的心情,培养同情弱者、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设计这堂课的教学时,尽量屏弃过多的故事情节的梳理,过分理性的“肢解”,以体验、感悟为主要学习手段,让感性教育去呼唤孩子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情感、去引发他们对文本内涵的深层把握、去引导他们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一、重组结构,激发情感。如何让孩子更真切地体验目标所期望的“通过朗读,体验丑小鸭离家后的不幸,和变成天鹅后的欢乐心情”?特别是,丑小鸭变成天鹅之后的欢乐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欢乐显然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那是一种肉体和精神上获得解放和重生的欢乐。如果没有老师巧妙的引导,仍然按照文章的情节结构顺序进行教学,仅仅通过朗读,是很难让孩子体验到丑小鸭变成天鹅之后的欢乐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欢乐的区别。也就是说教学过程的展开与教学目标之间还存在着“中间地带”。通过研读文本,我发现丑小鸭的快乐与它的经历的苦难宛如阴阳两极,是密不可分的。苦难越深重,快乐越欢畅。为了突破目标与过程之间的“中间地带”。我在处理这篇文章的教学结构时,根据情感目标聚焦课文最后一个激情点——“啊,多美的天鹅!”“瞧,它们飞得多高!”大家不知道,在这群天鹅中,有一只,就是那曾被大家百般嘲笑过的丑小鸭。将整篇课文的教学分成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感知全文,对比美丑,一读重点句;第二板块——品读想象,感受苦难,二读重点句;第三板块——拓展延伸,升华移情,三读重点句。在一、二板块的教学中通过老师的导语反复跟前面的丑陋、磨难相联系、相对比来组织教学。这样强烈的内容上的反差、感情上的对比,使孩子们对丑小鸭的磨难会有更深刻的感悟,反过来,也使孩子们对丑小鸭现在的那种美丽、那种幸福、那种快乐、那种兴奋有更深层次的体验。这样的安排,较按情节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感情,也更有利于加深孩子们对丑小鸭由磨难到最后成为天鹅后的那种快乐的感悟。当孩子们在经历了几次感情起伏的跌宕,与丑小鸭一起从心底里发出快乐的呼喊时,丑小鸭的形象、丑小鸭的感情、丑小鸭的精神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二、落实字词,积累情感。把突破重点词语与积累作者情感相结合。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而这些重点词有时往往情系全文,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所谓的“文眼”。这样的词语要做放大处理。课文第三段的教学我抓住文眼“孤单”一词展开:①找“孤单”一词;②根据文本语句感悟小鸭的“孤单”;③回味自己生活中“孤单”的感觉;④移情体验:如果你就是这只孤单的丑小鸭,会怎么想呢?⑤读出孤单的感受。这样抓住
丑小鸭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