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民间立场 苦难写作——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pdf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民间立场苦难写作
——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

(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黄美华)
(学号:2000011013)

内容提要:20 世纪 90 年代,余华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
《许三观卖血记》。而这三部小说的主题则都指向人物所遭遇的苦难,从中我们明显看到余
华向“民间写作立场”的转变。本文涉及的正是这三部小说所展现的余华写作立场的转变以
及小说中共同的苦难主题,着重探讨了在小说中反映的余华对苦难主题力求缓解的方式。
关键词:余华小说民间立场苦难写作缓解
教师点评:余华是中国新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创作于 20 世 90 年代的《在细雨中
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以其深厚博大的思想内涵和非比寻常的艺术水准而在文
学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三部作品亦代表了余华创作的新高度。该论文正是以余华的这三
部长篇小说为参照,具体分析阐述了作者“民间写作立场“的转变及其作品“苦难主题”的
独特表达方式,可谓抓住了余华创作路数发生新变的关键部位。(点评教师:金文野副教授)

20 世纪 90 年代,先锋派小说作家余华呈献给读者三部长篇:《在细雨中呼喊》、《活着》
和《许三观卖血记》。余华是中国当代少数始终保持着对人与世界的悲剧本质高度关注的作
家之一。在《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难逃劫数》等早期作品里,他以几近残忍的冷漠
笔调真实细致地虚构暴力、血腥和死亡,展示了人性中对暴力和欲望与生俱来的渴望和宣
泄的恶的本质。而这种独特的对人性悲剧的体验,则源于他长期与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
他始终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他将自身与现实隔离,刻意追求‘无我’的叙事效果,以一
个旁观叙述者的立场揭示他所感悟的现实人性的冷酷和残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
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作家的使命不是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
之后的超然,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1]因此,到三部长篇时我们明显看到了余华的改变:
《在细雨中呼喊》回忆式叙述的细腻温情和忧伤舒缓;《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注重
表现人类性格中坚韧、悲悯、宽容、善良的品质。余华不仅仅限于客观叙述的角度,他开始
以“我”的方式直接介入,在《活着》、《在细雨中呼喊》都开始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从这三
部长篇小说开始,余华确立了他的民间写作立场,并由这个立场出发,通过对几个家族命运
的真实再现,以隐含的方式表达他对于人和世界的看法:苦难是人生永恒的主题,而人又如
何才能从人的悲剧性本质中超脱。
一、民间写作的立场
“民间”这一语言符号,现在被许多研究文学史、文学理论的学者以及作家和诗人频频
使用着,还有了“民间隐形结构”和“民间写作立场”等命题和口号的提出。陈思和认为,
民间“是指中国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文化形态和价值取向。是指一种非权利也非知识分子的精
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风格等方面。”[2]
“民间立场的写作”是与“知识分子的写作”相对立的,也是与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和主流话
语相对立的文学写作。“在当代大陆语境中,操作民间话语,民间文体的作家们绝非顽固的
‘寻根’——回归传统,而是借助民间话语和文本所营造的本土传统表象,表达了他

民间立场 苦难写作——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