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观后感
六十年了,走过的怎样的六十个春秋,经历着怎样的考验,有过怎样的辉煌,离不了的是中华儿女们的竭力付出,更忘不了的是先辈们为了建立我们新中国的呕心沥血。
建国六十周年了。各行各业都在忙活为这次国庆献礼。这就是建国大业产生的背景。《建国大业》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以上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直至建国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全景描写共和国领袖和众多政坛名人的群像。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校场口事件、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纷纷登场,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整个剧本结构集中在毛泽东与宋庆龄、李济深、张澜这三位后来当选为的非中共人士的关系上,情节起伏,情感浓重,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民主党派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结下的深厚情谊。据内部人士透露,《建国大业》在角度和题材上有出新,而在领袖的塑造上,
处理手法有别于同类电影。将更加人性化、生活化,充分展示出领袖的内心世界,把领袖还原成一个个普通人。如讲述收到冯玉祥遇难消息后,毛泽东气得踢翻了水盆,周恩来更大骂手下“都是猪脑袋”,这些“走下圣坛”的场面确难得一见。并且蒋介石父子在戏中也有较人性化处理。在片中蒋介石的心理变化有层次得多,如蒋家王朝败走台湾之前,蒋介石与蒋经国在溪口详谈,蒋介石一脸落寞,蒋经国眼含热泪,令人恻然。
《建国大业》的叙事以尊重史实、国际电影界拍摄此类电影时普遍采用的跳跃式手法进行拍摄。在许多场景上运用的是长镜头,并充分利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将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内容上的厚实感。同时,还用虚实相映的手法表述历史事件。如李公朴被害是通过闻一多演讲来展示,闻一多及后来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则以画面来展现。又如用写意的战争场面来烘托建国的艰辛。同时,以大量的镜头展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为民主建国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这也是空前的。如展示了敌机轰炸西柏坡x住处未爆炸的炸弹这一细节,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历史真实感。影片的重点,是国共两党的实力如何从势均力敌、针锋相对,到最后共产党技高一筹,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让历史的天平终于倾向在共产党一边,中国的历史从此改变了前进的方向。
在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革命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这一句“长江以北,再无大战”最为让我深刻。他们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我感动而温暖。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那个时期,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得民心者得天下,无可厚
建国大业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