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机构比较探究.docx中美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机构比较探究[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技术机构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面临着对自身的机构属性、工作职能、人员结构、业务流程等进行调整、改革的紧迫任务。通过对中国百所高校和美国十所高校的网上调查,发现美国高校教育技术机构注重信息技术机构的业务整合以及在科研和管理中的应用,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和学习的深度融合;国内高校教育技术机构职能呈现多样化,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应用不足。美国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建设与发展为我国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关键词]中国高校;美国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作者简介]丁卫泽(1964—),男,江苏如皋人。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E-ma订:******@。在过去三十年里,我国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在保障日常教学、推动教育技术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公认的成绩,为高等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在高等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教育技术工作面临很多新课题,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不少压力和困难。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以及相互协作等都会对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本研究对中美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机构名称、人员结构、机构属性、部门设置、工作职能等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其间的差异和利弊,以期对我国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一、我国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特点分析(一)我国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现状根据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1]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为2358所,其中公办本科院校为1112所,分布于不同省市。笔者在公办本科院校中按办学层次和学科范围将调查对象分为“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地方综合性大学、单科性大学等四个类别,分别按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西部边远地区三大经济地带[2]随机选取100所高校(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通过登录这些院校的网站,对其教育技术机构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并对汇总结果从机构名称、机构属性、人员结构、机构设置、职能定位等方面进行分析。,有95所高校设有1个教育技术机构,还有5所高校设有2个独立的教育技术机构。这些机构名称并不统一,有的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的名为'‘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有的名为“网络信息中心”或“信息管理中心”等。归纳后大致可分为6类:(1)以“教育技术”为关键词命名的机构有22所,占高校总数的22%;(2)以“教育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关键词并列命名的机构有13所,占高校总数的13%;(3)以“信息"类、"网络”类为关键词命名的机构有55所,占高校总数的55%;(4)以“管理”或'‘办公室”为关键词命名的体现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有4所,占高校总数的4%;(5)以传统的"电教中心”为关键词命名的机构有1所,占高校总数的1%;(6)设置2个独立教育技术机构的高校有5所,设置模式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网络与计算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网络管理中心、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网络中心)的组合。一个学校教育技术机构的命名,大体上取决于两大类因素,一类是学校外部的大环境,如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技术的理论演变对教育的影响,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的业务指导和行政指令等;另一类是高校内部因素,如高校对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关系的理解,学校领导层对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校内教育技术工作的历史演变,现阶段教育技术在校内的作用和地位等。从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演变历史看,上世纪70年代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置了教育技术机构,如电教科、电教室、电教中心等,从事以视听技术为主的电化教学。到了上世纪90年代,网络信息技术异军突起,教育信息化呈燎原之势,对于高校而言,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来从事以校园网为基础的信息化工作。而此时电化教学工作在不同的学校却有不同的发展和际遇:有的由于电化教育工作出色,在学校有较大影响和地位,再加上及时吸收教育技术新理论,搭上了信息技术的快车,机构由传统的电教机构顺利转型,更名为教育技术机构(表2的第一类);有的虽然电化教育工作做得很好,但仅仅死抱视听技术,没有及时吸收教育技术新理念,没有及时抓住信息技术,致使学校另外成立信息技术管理机构(网络中心、信息中心等),就形成了两个教育技术机构双峰并峙的局面,再后来,有的维持双机构(表2的第六类),有的合并为一个机构(表2的第二类);有的则由于各种因素,传统电教机构走向沉沦,逐渐没落,或被取消建制,或被并入信息技术机构(表2的第三、四类)。从教育技术机构名称也可以看出所在学校的教育技术发展程度。比如有部分高校只重视校园网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教育技术机
中美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机构比较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