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组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及本课内容和本单元教学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教学方法:诵读法自读·点拨法教学资源:查找有关纪伯伦的生平简介及作品。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时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板书课题、作者)纪伯伦简介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多媒体展示)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馈赠(kuì):赠送(礼品)。真谛(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3、教师范读,学生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4、学生诵读全文,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合作交流。学生的质难问题有:(1)“呜呼!彻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的连接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2)“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教师点拨,师生交流明确:确实如此。这也正是散文不同于抒情散文的地方。这里用“然而”或“但是”来替换“纵使”,在语义上更明白一些,语法上也较合规范。不过,“纵使”,至少在汉语里,有鲜明的强调意味,用在这里使文意为之一紧,因而在效果上不仅获得了某中转折的味道,而且使这段话在语义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气势。和诗的结尾连在一起,凸显出诗人一种类似于我们所熟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一句比较含混,可能与翻译有关,但基本上不影响对全文的理解,不必拘泥于此句的出处,联系上句“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来理解此句,可视为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人虽然出生时是轰轰烈烈,但终归要寂寞地老去。和其他大多数篇目不同,这两篇是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同时有是诗歌,经由母语作为中介的译作,在语义上会有所影响;同时,我们从中所感受到的文字之美相当大程度上也是由我们的母语所构成,而与原作的面貌有所不同,这是在教学时也需要注意的有点。比如两首散文诗的译文中出现大量成语和双声叠韵词及少量文言词,除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所列之外,还有类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浪之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