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革命冲击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摘要】当前新技术浪潮推动金融不断创新,形成倒逼传统金融改革的趋势。宏观金融形势的急剧变化客观上要求对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随之改变,培养途径也应有所创新。文章通过分析新金融业态的特性,有针对性的提出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路径。
【关键词】新科技革命,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近年来,以互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推动金融不断创新,传统金融面临严峻挑战,中国金融改革步入深水区。新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形势下,如何紧随金融机构日新月异的变化步伐,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的复合金融人才,如何变革与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新科技革命冲击下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动因主要来自于宏观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如今的“微经济”时代,“自金融”成为主流,基于新技术开放、聚合、互联与智能的特质,有“创意经济”之称的网络经济,表现为加速、频繁、持续的创新。以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深度挖掘、微贷技术、针对个性化金融需求的“智慧”推荐或导向服务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推动金融不断创新,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深度整合,第三方支付、P2P、网上金融服务等互联金融举动,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进程,形成倒逼传统金融改革的趋势。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加快金融互联网化布局的步伐,在客户服务模式、销售营销模式、产品开发模式、支付模式、运营操作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突破,
“金融触网”持续推进。为了适应这种多样化和急剧变化的经济金融环境,高校培养目标理应随之发展改变:复合型金融人才不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同时还应有经济学家的思维、互联网精神、跨领域的知识储备、对海量信息的处理掌控能力、以及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等。
二、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变革路径调整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组合这种结构的方式。按照曾冬梅(2003)的划分1和杨宗仁(2012)对其基本构成要素的分析2,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探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调整。
(一)加强金融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作为新科技革命的产物,互联网金融在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导致金融风险频发。虚拟网络环境中,交易者的身份信息与交易动机难以验证,信息不对称导致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常会给交易双方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恶劣。加之针对虚拟网络金融交易的监管滞后和缺位,从业人员的自律和职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美英等成熟资本市场国家,都高度重视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操守和社会责任感。学生从业前会接受大量的职业道德及专业准则教育,认识职业修养的重要性,并产生自我提升的主观动力。而国内此类教育少之甚少,甚至没有开设专门课程,极大忽略了金融人才职业道德层面的培养。学生多在初入职场时,由金融机构给其进行简短培训,并在实际工作中逐步体会和自我领悟职业操守的重要性。鉴于此,建议高校增设相关课程,使学生初涉金融知识时,就树立起金融从业人员应该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操守的意识,并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强化这种观念,时刻警示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促使其不断提升个人职业道德操守。
(二)紧密围绕金融的实践特性,着力培育学生的实操能力
金融学的实践
新科技革命冲击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