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往往不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而感悟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心有灵犀一点通”所指的也就是感悟能力。感悟能力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智商与知识层次及至外界启发都有一定的关系。一个人的感悟能力并非天生的,是后天可以培养的。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感悟能力阅读,就是要将自己有限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剖析这种感悟,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悟、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从而完成在阅读过程中对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例如阅读《紫藤萝瀑布》一文,通过老师对创作背景的介绍,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对关键词句的讨论、分析、品味,学生很容易得到“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这样的感悟。这是作者的创作本意,而通过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把握,有的同学还得出了“越是在艰难的环境中,越需要努力地开花”这样独特的感悟。我认为这就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老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这种能力的训练,何愁他们的感悟能力不提高呢?何愁激发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二、在生活实践中培养感悟能力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是学生创作之源。同时,生活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教师要平时引导学生留心于生活,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在平时我们除了教育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这些好的许多事情往往是很有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给人启迪的哲理。这一点对于目前比较流行的话题作文尤为重要。比如,面对滔滔江水,孔子有了“逝者如斯”的感喟;朱自清看到了父亲的背影,领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用“心”的观察。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生活,也就是说不要满足于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亲身加以体验,融入自己的感受。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不平凡甚至是伟大的那一面。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
如何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