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风雨同舟十五年我们一起走过.doc


文档分类:IT计算机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风雨同舟十五年我们一起走过
在《新西部》杂志创刊十五周年之际,我作为与《新西部》同行的参与者,《新西部》的一名工作人员,亲历了杂志的创刊、发展、逐步壮大的过程,亲眼见证了《新西部》在报刊市场的大潮中走过了艰难坎坷的道路,但她最终站稳了脚,占有纸质媒体和新媒体中的一席之地,影响也非同小可,成为中国西部杂志中的佼佼者。《新西部》集可读性、趣味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自始至终坚持以平民视角关注人的生存,以纪实风格展示西部风物的办刊宗旨,终于赢得了读者,赢得了人心。对于《新西部》十五年的成长和发展,我感慨万千,也为自己有幸成为《新西部》大家庭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新西部》创刊于2000年6月,我于2000年10月份来到新西部杂志社。当时,《新西部》在渭南乃至全陕西省,知道的人并不多。作为新西部杂志社渭南工作站站长,我主要负责渭南地区11个县(市、区)《新西部》的发行和宣传报道工作。我怀着满腔热情的工作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发行工作中。为尽快打开工作局面,扩大杂志的发行范围,尽快让广大读者了解《新西部》,我骑着摩托车到渭南11个县、市(区),包括途经的一些乡镇,进行发行宣传,使各行政事业单位领导都对《新西部》有了大概的了解。
冬天,凛冽的寒风中有我顶风冒雪的身影;夏天,炙热的酷暑里有我流下的汗水。可以说,在《新西部》创刊初期,出于对工作高度负责的认真精神,我历尽了千辛万苦,想尽了千方百计,走遍了千家万户,道尽了千言万语,使《新西部》迅速在渭南大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在我的辛勤努力下,《新西部》迅速在渭南11个县、市推广开来,并成为一些部门领导干部的必读刊物,成为《新西部》的忠实读者。使我最为感动的是,一些领导干部还把多年前刊载发表好文章的杂志保存起来,一有闲暇时间就拿出来翻阅。
《新西部》面对的是最普通的人,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最真实的事,很多报道都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我记得《新西部》2001年五月号刊登陈旭写的一篇文章,名为《浪游西部:一位东北汉的西部经历》,这篇文章记述的是一位曾在陕西部队服役的军官,回原籍吉林省在一家造纸厂干到了中层,后这家造纸厂破产,无奈他来到了陕西,寻找部队,寻找亲友,但部队已迁往外地,亲友也不认落魄的他,从此,他一个人走上了艰辛的生活之路的故事。一位县国税局局长看了报道之后,她对我说,让杂志社和这个人联系一下,她愿意收留,安排吃住,为这位老复转军人安排一个临时工,使我颇为感动。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几个。
《新西部》的发展过程,就像人生一样,充满了艰辛。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新西部》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也就在这个时候,一些人选择了离开,但更多的人选择了留下,我就是其中一员。我们并没有因《新西部》出现的暂时困难对工作和前途失去信心,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而是更加坚定了干好新西部这项事业的决心。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西部》终于走上了稳步发展之路。《新西部》在渭南的发行量也由最初的几十份,二三百份到现在的上千份,阅读《新西部》的读者达到几十万人之多。如今,《新西部》在渭南市基本上是人人皆知。
在十五年的发行、宣传报道工作中,我认识了许许多多的领导干部,其中很大一批是十分优秀的领导干部,他们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领导干部的优秀品质,卓越的领导才能。还有我的一大

风雨同舟十五年我们一起走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ptpek785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