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文包诗”课文的教学方法:借文悟诗,入境体情.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文包诗”课文的教学方法:借文悟诗,入境体情-校长管理论文“文包诗”课文的教学方法:借文悟诗,入境体情 周建华苏教版教材中有类课文是由故事和古诗两部分构成,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而诗歌则是意境的凝聚,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作“文包诗”。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文包诗”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借文悟诗,入境体情,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鉴赏美文佳句,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爱美的情趣。一、诗文比照,品悟语言的魅力“文包诗”形式的课文是苏教版教材的创举,作者用现代语言把诗人的创作经过编成故事告诉学生,同时又巧妙地将古代语言的诗歌融入其中,古今语言之美相互辉映,相互补充。因而“文包诗”阅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语言的魅力,也要引导学生体会现代语言的魅力。,“阅读最紧要的在于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品评词语的妙用,是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的重要切入点。如“黄鹤楼送别”一文第四自然段,我抓了“依依惜别”和“杨柳依依”中对“依依”的推敲;“伫立”和“站立”的比较;“凝视”与“看”的区别。通过引导学生辨析和推敲,品悟语言的精当之美,从而实现古今美文在学生感知上的双赢。“文包诗”课文是同一内容的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形式。如“咏华山”中对山顶景色的描绘和寇准脱口吟诵的诗句是一致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品读、男女分读、古乐伴读等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品悟现代语言的丰富多彩和古代语言的凝练整洁,让古今语言之美在学生的心灵中撞击出灿烂的火花,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瑰丽悠久。二、借文悟诗,展现意境的韵昧“文包诗”课文中的“文”与“诗”虽然语言各不相同,但“文”的叙述正是“诗”的意境的展现。例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教学中,诗人背井离乡,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亲人,为什么作者在这里要用一个“倍”字?请学生抓住“文”中相关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王维自小离乡,在外漂泊了许多年,重阳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登高远眺,此时更显诗人形只影单,触景生情,思乡之情倍增。展现意境的韵味不仅仅局限于从文到诗、借文悟诗的过程,有时还要引导学生在“文”与“诗”中走个来回。教学的最后,我以“这样的情景可以用哪几句诗来概括呢?”的追问又把学生的思路由故事引回了古诗。这样从诗引到文,又从文回到诗,突出了“文包诗”文章的教学特色。三、入境体情,激发情感的共鸣“文包诗”的课文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情发展的线索,即诗人的所做、所为、所说;另一条则是情感发展的线索,即诗人的所思所感所悟。这两条线索不仅交织并进,贯穿始终,而且是诗文一体,情境交融的中枢纽带。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紧扣“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文中诗人的情感先后有什么变化?”这两个思考题引导学生入境体情。前一个问题是对事情发展的追踪(“中秋望月”一“忆事”一“吟诗”);后一个问题是对情感发展的体察(“心绪不宁”一“埋怨”一“宽慰”)。在理清了诗人情感脉络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感情朗读、看图想象、角色表演、联系生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情境,激发情感共鸣。四、读写结合,“文包诗”的形式给我一个启示就是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诗改文的习作练习,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选取了李白的《静夜思》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一

“文包诗”课文的教学方法:借文悟诗,入境体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雾里看花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