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笔记》何时上演大结局?-法律《盗墓笔记》何时上演大结局? 文/丁歌它们并不像之前的圆明园兽首一样,是一个多世纪之前的往事,也不像不久前追回的“肉身佛”一样,仅是一些普通的民俗文物。近日,32件来自甘肃礼县的被盗文物(金箔)从法国重回中国,入藏甘肃省博物馆。但是,陇山以西的历代秦公墓葬、宫殿遗址,却依旧没有博物馆、遗址公园、保护区的片瓦庇护。让文物保护者有些不解的是,盗墓者的故事仍被当作银幕上一个个当代传奇来演绎。秦始皇的祖先近日,《法国返还32件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特展举办》的消息在网络和新闻媒体上占据了头条,32件来自甘肃礼县的被盗文物(金箔)从法国重回中国,入藏甘肃省博物馆,成为一时盛事。这仿佛是中国追讨流失文物之旅的一件重大成果。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批文物流失背后的故事和价值。与此同时,另一则名为《盗墓笔记》的网络季播剧依然吸引了大量观众,或许算得上是对20世纪90年代那段往事的一个反讽。这32件被盗文物,来自甘肃西汉水流域礼县大堡子山墓地,墓地属于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建立者秦始皇的祖先。根据甘肃省考古所戴春阳的回忆文章《礼县大堡子山秦》所称:其地属黄土梁峁,东、西、南为沟壑。虽然20世纪之初,礼县出土过一件铭文上百字的“秦公簋”,流传到北京后为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跋识。但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这里除了贫困便一无所有,没人知道这里静卧着秦始皇的祖先们。盗墓者一次次铤而走险然而,真正让大堡子山为人所知的,却是1993年《甘肃日报》记者祁波一篇题为《古墓悲歌》的文章。该文首次向公众披露了大堡子山遭遇的悲殇。大约从1987年起,以礼县为中心的西汉水地区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盗墓活动,当地流传着“要想富,挖古墓,一夜变成万元户”的顺口溜,反映了当时盗墓活动的猖獗。在利益驱动之下,盗墓者冒着生命危险铤而走险,该文描述了盗墓者擅人墓穴后,遭遇洞顶塌方的惨象:“一座足有5间平房那么大的古墓塌陷下去。阴森森的古墓洞口,一位濒临死亡的年轻妇女,大半截身子被掩埋在厚重的黄土层中。周围的几个盗墓者,浑身满脸都是血迹和泥土,有的惊慌失措地哀嚎,有的发出绝望的呼唤,使人目不忍睹。”而“这次被压死的5位农民,本来只是在人家盗掘过的墓葬里掏一些木炭,没想到灭顶之灾却降临在他们的头上。”对文物毫无怜惜之情据祁波统计,从1987年到1993年之间,仅礼县一地就有22人因盗墓丧命。即便在这样一种生命威胁之下,仍然无法阻止人们对墓葬遗物的欲望。因为缺乏常识,盗墓者的目标只是金属器物等遗存,而对其他文物毫不怜惜。盗墓者在西汉时期的长道古县遗址附近盗掘出13个蝌蚪纹彩陶罐。在与文物贩子的交易中,因价格过低,无法分赃遂将文物全部砸烂。永坪乡鸦里村6位农民在本村的一座古墓里盗掘出300只陶羊,这对研究秦汉时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物资料,然而,盗墓贼见没挖出金银财宝,一气之下将陶羊摔成了碎片。文物工作者从永坪乡崔城村农民丢下的蒜头壶残片铭文中辨认出,一座距今3200多年的诸侯墓葬壁画和大量陶器,几乎全部被毁,各种图案陶片和砖雕散乱一地,使人触目惊心。戴春阳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虽然当地猖獗的盗墓活动已经引起很大影响,“但由于当地政府有关领导未能如实介绍情况,因而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遏止盗掘活动”。直到祁波的文章在当时的《中国青年报》发表后,主管文物的甘肃省副省长才关注到
《盗墓笔记》何时上演大结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