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惨世界到卑微时代-历史论文从悲惨世界到卑微时代 文李舫19世纪初的法兰西,发生了两件离奇的事。1806年,一个出狱的苦役犯皮埃尔·莫兰,受到狄涅的主教奥利的热情接待,主教还把他托付给自己的兄弟克斯丢斯·德·米奥利将军,莫兰改邪归正,最后在滑铁卢英勇牺牲。19世纪30年代的法兰西,有一位叫于勒·雅南的作家,他研究当时的风俗事件,写出了一篇不长的文章《她零售自身》,在这篇纪实作品中,他讲述了一个女子为生活所迫,出卖自己的头发和牙齿的故事。几十年后-1861年,这两个故事成为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巨著《悲惨世界》的雏形。在开始创作之前,雨果为自己起草了这样一个故事梗概:“一个圣人的故事——一个男子的故事——一个女子的故事——一个孩子的故事”,这便是《悲惨世界》中的四个主要人物:米里埃尔主教、冉-阿让、芳汀、珂赛特。尽管从1828年开始酝酿,他的写作却开始于1861年,直至次年5月。两百年后的今天,这部悲剧又一次与观众见面。2012年,英国导演汤姆·霍珀将它搬上银幕,一个圣人、一个男子、一个女人、一个孩子以音乐与影像的形式呈现。作为一部没有对白的音乐电影,《悲惨世界》在被普遍看低的情况下,却在全球电影市场成功上演了一场“逆袭”,自12月24日全球公映以来,不仅收获如潮好评,而且票房渐入佳境,不断刷新舞蹈音乐电影的票房纪录。自1862年问世以来,《悲惨世界》一直是电影改编的热点。有好事者统计,150年来,《悲惨世界》三十余次被拍成电影,每一次都掀起波澜,这一次也不例外。但是,如果观众在影片中仅仅看到细腻的情感、抒情的和唱、宏大的场面,那我们不能不说,他还没有看到这部电影的真正价值。不妨让我们回到两个世纪以前的法兰西,看看在雨果笔下的那个时代究竟在发生着什么。1801年,一个穷人,因为盗窃一片面包锒铛入狱,五年刑满释放后,黄色身份证却让他的人生彻底地跌入低谷,从此举步维艰。,名声大震。两天后,他在德吉拉尔丹夫人家吃完晚饭走到街上,发现满天雪花乱舞,回不去了,只好等一辆出租马车。正在这时,他看见泰布大街拐角处站着一个女孩,衣服单薄,双肩赤裸,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是个在等客的妓女。这时,一个青年走过来,抓起一把雪朝女孩后背扔去。姑娘发出一声尖叫,愤怒地朝对方扑去,两人厮打起来。闹声吸引了过路的巡警,他走过来抓住女孩,说:“走吧,最少关你六个月。”姑娘怎样哭泣、反抗、请求,都无济于事,终于被两个警察架住胳膊拉往警察所。毫无疑问,这是冉·阿让和芳汀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司空见惯的事。雨果将这两个他目睹的故事写进小说,他想提醒人们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让冉·阿让这样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人为一块面包铤而走险?又是什么样的政治环境让芳汀这样青春美貌的姑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一切——头发、牙齿、尊严,甚至是生命?雨果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19世纪,几乎经历了法兰西所有的重大事件。《悲惨世界》被称为“人间苦难的百科全书”,这部悲剧,无疑倾注了雨果对19世纪法兰西黑暗与邪恶的全部控诉。众所周知,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也有“漫长的19世纪”和“短暂的20世纪”的提法,以速度来比量,可见这个世纪所包含的伤痛。在这些作品中,雨果坚决地表达了他的写作宗旨——替穷人鸣不平。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他就对社会背景下的人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相当长一段
从悲惨世界到卑微时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